第172章 人物傳(2)(1 / 3)

劉 英(1905~1942) 原名劉誌沐,字欲沂,象湖鎮竹崗村人。1929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 軍,任軍部會計、軍供給部股長等職。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調任軍部文書,後升任連指導員、營政委、團政治部主任和團政委等職。第三次反“圍剿”勝利 後,調任紅五軍團第十五軍四十四師政委、紅九軍團第三師政治部主任、紅七軍團政治部主任。

1934年7月,劉英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 抗日先遣隊政治部主任。與尋淮州、樂少華、粟裕等人策應中央主力紅軍實施戰略轉移。1935年1月,先遣隊在江西懷玉山地區遭到七倍於我之敵包圍,戰役異 常殘酷,主力部隊損失慘重,危急時刻,劉英和參謀長粟裕組織主力部隊衝破敵人重圍,勝利回到閩浙贛蘇區。組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劉英任政委。粟裕任師 長,率部深入浙江,開辟浙西南、浙南抗日根據地。10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臨時省軍區成立,劉英任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1936年底,浙南遊擊根據 地從浙閩邊擴展到飛雲江中遊的南北兩岸,縱橫500餘裏,普遍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3000多人,擁有各級幹部500多人。挺進師主力由原來的500餘人 發展到1800多人。三年遊擊戰爭期間,劉英率挺進師轉戰於浙閩邊30多個縣,打破敵人兩次大規模“圍剿”,吸引與牽製敵軍十萬之眾,致使浙南、浙西南遊 擊根據地成為中國革命在南方的戰略支點。

1937年,劉英領導省委和省軍區先後發表《告各界人民書》、《致國民黨官兵的一封信》,宣傳黨的團結抗日主張,與國民黨浙江當局進行兩次和平談判,在浙江實現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大好局麵。

1938年9月,中央批準正式成立浙江省委,劉英任書記。利用“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的合法機關,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0月,“溫州通訊處”被破壞,省 委機關轉入秘密活動。1939年3月,劉英把省委機關轉到麗水,化名王誌遠,以興華百貨商店老板身分作掩護,通過各秘密交通點,領導抗戰,發展黨的組織。 全省建立6個特委、55個縣委或工委,近千個黨支部,發展黨員2萬多人。同年7月,召開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劉英當選為省委書記和中共七大代表。 1940年7月,中央任命劉英為華中局委員、閩浙贛地區特派員。

1942年2月28日,因叛徒出賣,劉英在溫州被捕。5月18日淩 晨,被國民黨中統特務秘密殺害於浙江永康方岩程氏宗祠後山。時年37歲。毛澤東沉痛寫下:劉英為人民而犧牲,人民會永遠紀念他。生前著有《一個共產黨員的 申訴》、《北上抗日與堅持浙閩邊三年鬥爭的回憶》等作品。

劉國興(1899~1944) 原名劉煌英,字榮昌。武陽鎮馬薺塘人。家境 貧寒,小學畢業後,隨父給地主做長工。1927年8月,“八一”起義軍南下途經武陽村,劉國興目睹起義軍為民除害的壯舉,為之振奮。1929年夏,劉國興 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4月,組織一支100餘人、20多支槍的農民暴動隊。月底,領導武陽暴動成功後,劉國興任新中區貧農團主席。8月,率領暴動隊 編入紅軍第二十四縱隊。1931年11月,劉國興調瑞金模範營任連指導員。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後,劉國興任武陽區遊擊隊 司令員,在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中,率領武陽遊擊隊在白竹寨、豬仔崠一帶與敵周旋。劉國興以頑強的革命毅力,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想方設法尋找失散的同誌, 與黨組織和群眾取得聯係,千方百計擴充隊伍,組建汀瑞遊擊隊,變被動防禦轉為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