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服飾的款式,多是以人們的生活、工作、休閑、勞動等習慣而定。勞動和工作是服裝款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常常由於要符合勞動的要求,在款式上的變化相當豐富。民間服飾的款式首先注重的是行動方便,所謂行動方便包含著:行走、運動、勞動、穿衣、脫衣方便等,因此自古以來,民間服飾多以短裝為主。漢代的農民按當時的法律規定,不能穿有色彩的衣服,多是穿本色的麻布“短襦”。唐代的勞動人民也是以穿著短裝為主,他們常年不分寒暑,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這種短衣長度不過膝蓋,兩側開衩,沒有裝飾,布料也是粗糙的。另外如:行腳僧、小官吏等,也穿短衣。到了宋代勞動人民仍是短裝打扮,為了方便勞動“衣唐式缺胯衫子”並把衣角紮在腰帶上。元代的勞動人民也是穿短衣赤腳、裹腿。到後來的明、清和辛亥革命以後,勞動者仍主要著短裝。
近代的勞動人民繼承了前輩的穿著習慣,在適合勞動、行動便利的基礎上有了更新。但仍注重實用性,進行服飾款式的變化更新。這時民間的服飾麵料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女裝,款式多樣,裝飾與款式相結合。民間的服飾藝術家們,自己紡紗、自己織布、自己繡花、自己設計服裝的款式,創造了很多裝飾花紋和款式結合的麵料,如:裙子的欄杆花紋、雲肩的樣式與花紋相結合、繡花鞋、繡花鞋墊、兒童圍嘴等。
民間服飾為了配合實用,多以寬鬆的款式為主。寬鬆的款式采用的是平麵裁剪,平麵裁剪有很多好處,易學、容易操作等特點。如:古代的女孩從十四五歲就要學習針線活,十六七歲就要為自己做嫁衣。古詩《孔雀東南飛》中說:“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可見做衣是一種普通的勞動。寬鬆的款式對於人的體形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但不像現代服飾,對適合人的體形要求那麼嚴格。寬鬆的款式如何配合人體,除了在裝飾上體現以外,還用帶、扣、絆等小部件配合服飾使用。寬鬆的款式在使用中有很多方便之處,如:勞動間隙穿脫方便,用帶配合其使用,可以出現許多新的款式,由於款式寬鬆很適合大步流星地行走等。
民間服飾的實用性還表現在服飾品可與任何衣服配合使用,如:坎肩與長裝,短裝與裙子、褲子,雲肩與長裝、短裝都可以配套。帶子更是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飾品,無論是傳統的民間服飾,還是現代的民間服飾都離不開帶子。帶子的種類很多,開始都是從實用出發的,後來,有一些帶子逐漸成為服裝的裝飾品。有很多少數民族,很重視帶的裝飾,在民間出現了美麗的織錦帶、印花帶、刺繡帶等。例如佘族的花帶就是一種民間的傳統絲織品。佘族婦女從八九歲就跟著母親和姐姐學編織。在家裏,她們把絲線的一頭拴在柱子、或其他可以固定的地方,另一頭紮在自己的腰間,就可以開始編織了。在田地裏勞動時,利用休息時間,找一個樹樁,固定好絲線也可以編織起來了。佘族的花帶圖案美麗、鮮豔多彩、織工精巧,是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還有很多民族都有在服裝上巧用“帶”的習慣,如: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阿昌族等。如阿昌族的飄帶就頗有特色,在黑色的底子上,用黃、紅、白等顏色的絲線繡出各種花紋,鮮豔奪目,十分美麗。飄帶與服裝配套穿著時,紮在腰上,在身前側麵垂下,一條長一條短,長的可以拖地,短的至大腿。行走時再遇上風吹,彩帶飄蕩,十分好看。漢族的民間服飾中帶的用法也很多,中式短裝、長裝都可以用帶裝飾。帶是用一長條棉布製作,長1米左右,寬約0.3米,也有長度超過1米的長帶。一般隻是係在腰間就可以了,講究的還要縫成布袋形狀。也有帶的兩頭,製作成流蘇,在腰中間垂下來。一些窮苦的人,為了勞動方便,隨便用一長條棉布係在腰間,甚至於還有用草繩係在腰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