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各民族之間的服飾交流(1 / 1)

(1)鄉土回歸意識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56個民族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有各自的生活環境,因此,在服飾穿戴方麵真可以說是百花齊放。自古以來,由於戰亂、天災、人禍等原因,老百姓經常處在流離失所的狀態中。大遷徙、大轉移是經常的事情,北上津京,南下滬廣,闖關東等。人民的遷移使得民間服飾得以互相交流,南衣北衫、東帽西鞋在老百姓中流傳。遠離家鄉,時常想起生我養我的那塊土地,鄉土回歸意識越來越強烈。人到了外鄉、外地,仍然穿著本鄉本土的服飾,可是中國又有一句古話“入鄉隨俗”。於是兩種鄉土服飾文化相碰撞,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又形成了一種新的穿戴方式。在外鄉多年終於回到故鄉,不但帶回來了新的生活、新的思想,還帶回來了新的服飾和穿戴方式。自古以來漢族人民就大量移民台灣,與高山族共同開發台灣,民族與民族之間互相交流,在服飾上有了共同的語言。在明代時大批江、浙人民移民安徽,民間服飾得以互相交流等,這都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發展的動力。安徽徽州一帶出外經商、做官的很多,黟縣有一個村子很多人出外經商,發了財以後一般的都要回故鄉。回鄉後就蓋起了有皖南風格的住宅,並且帶回了各地的服飾,因此他們所穿的服裝並不是當地的所謂有“鄉土”味的衣服。外出的人多了,整個村子都起了變化,穿著打扮突破了本地的風俗。

(2)對民間服飾的交流,起著牽線搭橋作用的人

民間服飾的交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名人、官員、商人的傳播。古今的一些文人墨客雲遊四方,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以前,明朝的蘇州、杭州、南京、嘉興、潞州、成都、廣州、福州等地的絲綢,無論是花色品種,還是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大量的綾、絹、紗、羅、綢在國內市場上廣為銷售,並傳播著服飾的習俗。鄭和下西洋隨船帶了大量的絲綢、絲、布匹等,這實際上也是一次民間服飾的大交流。古時的絲綢之路,就是一條傳播服飾的渠道。前文提到的安徽徽州地區的商人遍布大江南北,他們經營著綢緞布匹,並開染坊、建機房,傳播著服飾的穿著風俗。古時黃帝的妃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織綢,使人類的服飾穿著進入了文明的高峰。周朝末年趙武靈王為了適合山區作戰,學習騎射改革服製,穿起了“胡服”;清兵入關強迫漢人穿“滿服”;孫中山提倡穿“中山服”等等都是人為的提倡或強迫服飾的交流。近代不少畫家也介入了服飾的發展,如畫家葉淺予、萬賴鳴等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設計時裝。一些電影明星穿著的時裝也對服飾的交流形成一定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的雜誌《良友》還經常發表服裝設計的新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