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民間服飾的傳統和創新(1 / 3)

傳統的民間服飾雖然起自民間,但是仍然受宮廷服飾的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製度,形成了一整套的服飾規範。現代服飾擺脫封建的影響不過百餘年曆史,無論是宮廷服飾還是民間服飾,或是少數民族服飾都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宮廷服飾也從民間服飾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滿族服飾和漢族服飾相互交流,蒙族服飾與滿族服飾有相通之處等等,這些溝通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方式的改變、穿著觀念的更新,民間服飾如何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又麵臨著一個創新的問題。

如何創新?我們還要從現代的服飾設計著手研究。民間服飾現代化,或是說:現代服飾民間化,這些提法都不是很確切的。有人說現代服裝是“洋”的,民間服飾是“土”的,兩者是對立的,其實這種說法也是偏見。我們要理解“創新”的含義,創新絕不是洋款式加民間花紋,創新要從實際的生活出發,從實用出發。我們曾以民間、民族服飾(包括民間美術)為調研課題,到西安、安徽的徽州、雲南的西雙版納、貴州、北京、上海等地進行深入考查,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示。民間服飾不是單純的花花草草、紅紅綠綠,而具有極其深奧的內涵。如果抓住民間服飾的靈魂、內在的含義,用於現代服飾設計,可以創作出既有現代生活意境,又有民間意味的服飾。民間服飾的深奧之處就在於其審美觀念的質樸,質樸之中見稚氣,稚氣中見成熟。無論是款式還是色彩都是很強烈的對比,如款式上的簡練與繁複的對比、色彩上的強烈對比、麵料上的粗獷與細膩的對比、裝飾上的誇張與寫實的對比等。這些對比是互相矛盾的,但又是互相製約、互相依附的。“對比”好像是一條閃閃發光的金鏈,把組成民間服飾特色串連在一起。

民間服飾的創新,就在於抓住老百姓樸實的生活和服飾的實用性、方便性、裝飾性、隨意性等精髓與現代人生活的需求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創造出更新、更美的時代服飾。

(1)上海民間服飾與創新發展

我們從某些地區對服飾的繼承傳統和創新中可以找出既有共性,又具有各自特色的民間服飾。“海派”民間服裝的源流、特點和發展的規律與全國一樣,是來自民間的創造。經過仔細地研究,發現海派的民間服裝,與整個中國民間服裝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海派的民間服裝不同於“京派”,因為辛亥革命以後,北京的民間服裝仍然受宮廷服裝的影響。在所謂“京腔京味”裏包含著皇家的聲調;在土生土長的韻律中有旗人的譜兒。“京味”講究寬、大、圓、長,尤其是服裝的配套實實在在是屬於寒冷地區的風貌,如:長毛絨的帽子、“駱駝鞍”的大棉鞋、把頭包起來的紗巾等,都是典型的“京味”打扮。

辛亥革命前,上海就已經對外打開了門戶,實際上服裝已經與國際接軌。所謂“海派”民間服裝的形成,當然不是完全受國外影響的,很早以前上海的民間服裝就有了自己的風格。所謂“海派”當然是以上海的“海”命名的,但是一旦形成了“派”,海字的含義就完全不同了,它已經有了新的內涵。“海派”的形成有著一定的特殊環境,如果我們從“海”字出發進行研究的話,那麼就是“海闊天空”。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上海民間,在服飾創造上其想像力之豐富,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很早以前上海就是服裝、服飾流行的發源地。旗袍款式的改良、旗袍裝飾的出新是從上海開始的;中山裝的發明創造從上海走向全國;時裝最早在上海流行;時裝表演最早在上海出現;服裝設計工作早就被服裝企業所重視,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服裝畫家和設計師;花色品種多樣的時裝麵料,也是上海出產的最早;民間的服飾品等等不勝枚舉。早在明、清時代上海的服裝行業就已經很發達,以後逐漸形成各種服裝的自然行業。從這些自然行業中湧現出了大批的工藝師,他們各有各的絕活和特色,形成了各種幫、派,他們在這個“海闊天空”中任意地“跳躍”、“翱翔”。上海人首先走出了等級服飾的誤區,打破了貴賤之分,追求服飾穿著的自由,“海派服裝”的發展是上海人追求服飾個性的過程。

“海派”的民間服裝善於繼承傳統,又能使傳統的東西逐漸走向現代化。旗袍原來是旗人穿著的服裝,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服裝之一,但是旗袍在平民之間大發展,卻是從上海開始的。原來的旗袍是“直統式”的,而且在裝飾上比較複雜,最先對旗袍進行穿著改良的是一批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用陰丹士林布裁剪成合身的旗袍,去掉了繁瑣的裝飾,突破了旗袍陳舊的麵目,成為風靡全國的時裝。

上海的民間服飾注重“性美”的表現。通過服裝、服飾表現性別,從古到今都是如此。但是封建社會則是男人統治著女人,因此男人穿什麼,女人穿什麼都由男人說了算。自從上海人在穿著上追求個性以後,女性們衝破了那種“男尊女卑”不平等地位,開始追求著“性美”。封建時代對女性服裝、服飾的要求,是絕對封閉式的,不準裸露任何部位。上海的穿著從“五四”運動以後,就開始為表現人體美而拋棄了那些直筒式的、長及腳麵的全封閉的服裝。在現代的服裝史上,上海女性一直在為服裝穿著的解放而不懈地努力。清代的“天足運動”,反對壓迫婦女、反對婦女的纏足,就是從上海興起後波及全國的。當代的上海婦女,更是追求著完美的女性服裝的個性。

上海民間服裝、服飾的發展變化,是從繁雜走向簡練。在服裝上那些代表了這個或那個含義的裝飾是很繁雜的,甚至有的裝飾是多餘的。上海的民間服裝能把裝飾和實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服裝上所有的裝飾都不能是多餘的。例如說中國的方圓文化,在上海地區的體現也是很突出的。如果說“方”是實用,那麼圓就是裝飾;如果說“圓”是實用,方就是裝飾,兩者互相補充,互相製約。世上萬物都有方圓關係、雙關關係,上海的民間服裝在這方麵運用是成功的。20世紀80年代流行一時的休閑西服,就是首先從上海興起。西服的口袋原來是“挖袋”,而休閑西服卻改成了“貼袋”,底部設計成圓角,方是實用,圓是裝飾,給人以自然、灑脫的感覺,休閑性很強。上海人穿衣服也是以簡練為好,簡練不等於簡單,主要是在配套上自然、清新,能恰當地表現人的內在氣質。

上海的民間服裝在發展過程中,非常善於把全國各地風格的精華薈萃一堂,不斷改革創新,而形成新的流行趨勢。上海的服裝行業能夠把握上海人穿衣的習俗,是因為立足於上海;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能在上海買到滿意的服飾,是因為集中了各地的精華。所以說“穿在上海”是名副其實的。“海派服裝”善於把不同風格美的東西,集中起來進行改造。“中西合璧”的穿衣法、“中西合璧”的服裝製作工藝等都是從上海興起的。如中西式上衣,就是吸收了西式的裁剪方法,使中式服裝更有立體感。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流行起來的中西合璧穿衣法,很快就在全國推廣。穿長袍戴西式禮帽、穿旗袍外穿西式大衣、穿中式短棉襖下穿西式長褲等等,都是從上海興起。直到今天上海人在穿衣搭配上,仍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氣質進行配套。總而言之,上海的民間服飾特點是:不輕易放棄傳統,但又不拘泥於傳統;注重“性美”的表現,又不失“性美”的含蓄耐人尋味;在簡練的基礎上發揮裝飾的功能,使裝飾更符合實用;上海的民間服飾能把完全不同的形式統一在一起,創造出更新的形式。無論是什麼派都不是自封的,自封的可能在一個時期有所繁榮,但無法通過時間的考驗。“海派民間服飾”的形成,一是長時間的緊跟時代;二是全社會的投入,這包括民間服飾藝術家、服裝企業、設計師、消費者全方位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