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民間服飾的地方性(1 / 1)

地方性是因地域不同,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穿衣風俗。地方性的特點是鄉土氣息濃厚,帶有地方烙印。陝西牧羊人的打扮,白色的頭巾、土布的褲子、小褂和冬天的老羊皮襖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氣息。婦女們的服飾簡樸、大方,上身穿一件花色襖,下穿“紮腳褲”,更是別有一番西北特有的風韻。東北的民間服飾具有粗獷、憨厚的氣息。上海的民間服飾具有纖細、細膩的氣質。北京的民間服飾有寬大、圓長的特點。地方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多種因素,經過曆史的錘煉,逐漸形成了地方性。例如民間服飾的生產材料,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或是本地的特產,這樣就形成了本地獨有的服飾材料。有的地方以“棉花”為主要服飾材料;有的地方以“麻”為主要材料;有的地方以“蠶絲”為主要服飾材料;有的地方銀比較豐富,多用銀飾品作為裝飾;有的地方植物染料比較多,因此藍印花布較發達等等,不勝枚舉。民間服飾的地方性常常與民間服飾的民族性有很大關聯,但是一個民族因為居住地的不同往往也有不同的地方性。

民間服飾在民間逐漸發展,但是它發展的軌跡始終和民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穿戴習俗多數從實用出發,也有從信仰出發的,更多的與民族的禁忌有關係。中國的穿戴禁忌已有千百年的曆史,其出發點是反對亂穿衣亂戴帽,對於異常穿戴,要受社會群體輿論的譴責。民間有親人死後有反穿衣的習俗,有些地方給死者穿壽衣,不直截了當地穿在死者的身上,而是讓孝子先一層一層地反穿在身上,然後再整體地剝下來一次性地穿在死者的身上。可見平時反穿衣服是不吉利的,同樣反戴帽子也是不吉利的。民間服飾穿戴的禁忌,從服裝的款式到色彩都有一定的規範。但穿戴禁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念在不斷地改變,某些禁忌已經不合時代的要求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中國的婚禮必須穿紅,白色是禁忌,現代的婚禮穿白色已成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