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服飾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多因素,除實用、審美、人格、風俗、習慣等因素之外,民間服飾與養生有密切的關係。合適的服飾能使人有好心情,通過服飾穿戴調養心態,心態好能使人身心愉悅。所謂心態好,是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穿衣戴帽。不和穿戴特好的人攀比,也不落後於時代,在自己的經濟基礎上看待穿衣戴帽。民間服飾所以能長久地在民間流行,是以自做自穿為主,一針一線地縫製出既輝煌又細膩的服飾品,這是民間服飾平民化最重要的基礎。
(1)“身心合一”
衣服穿在人的身上,佩帶服飾品,不僅僅要合身還要“合心”。合身包含著尺寸合身、合於年齡、合於性別、合於身份、合於環境等。隻有合身才能合心,合心才能養心。舊時,姑娘在家時的打扮,要有“姑娘家”樣,按照舊時的家訓,姑娘未出嫁前的穿著、服飾用品都有一定的要求。所謂“修女容,要正經,一身打扮甚非輕。搽胭抹粉猶小事,持體端莊有重情。莫要輕薄閑嘲笑,莫要惱怒好相爭。身歪體斜傷體麵,拋頭露麵壞名聲。光梳頭發淨洗臉,整潔自是好儀容。衣服不必綾羅緞,梭棉衣服要幹淨。”這些對女孩子的要求,雖然有不少地方是屬於封建的東西,但總的來說,是要求姑娘們樸素、大方、體麵、幹淨,要有一個好的名聲。好名聲來自好的儀容,好的儀容來自合於身份和環境的穿戴。這也是以穿衣戴帽之事進行“養性”的說教,從穿衣的“修身”達到“養性”的目的。舊時的民間服飾從“修身養性”出發,有很多穿衣的規範,如果在某種環境中穿衣戴帽不對,不僅僅惹人恥笑,自己心中也是不愉快的。如姑娘出嫁,要穿“嫁衣”,在舊社會家中再窮也要穿一套體麵的嫁衣,實在窮困也要有一個紅蓋頭。據說:舊時,媳婦進了婆家,環境變了,穿衣也要有所改變,但是一副耳墜是不能少的。耳墜的作用,不僅僅是裝飾,也是隨時提醒婦女的頭不要亂擺動,否則頭一搖擺,耳環也隨之搖晃,打在臉上,提醒不要看不該看的地方。這是要把女人的性子壓下來,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之下,女人隻有按這種封建的規範來“養性”。恰當的穿衣模式和佩戴服飾品表現了“身”,從打扮上表現了人的性情和氣質。這就是民間服飾中的“身心合一”。
(2)民間服飾與健美
在古代,健身與美容是分開的,但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民間服飾作為健美之一的手段,與健身有很大的關係。在服飾穿著、服飾品佩戴上,民間服飾可以說對人的健康有調劑作用。其實人的穿衣、戴帽是屬於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的需要,生理上得到滿足以後,進一步地需要精神因素的刺激。精神因素是心理的反映,因此,平民階層在經濟實力不是很強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勞動人民所以能創造出非常出色的服飾品,是在“知足者常樂”的影響下進行的。如果欲望無止境,永不滿足,心中總是不平靜的,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民間服飾雖然多是用粗布或自織紡織品,但在裝飾上“別出心裁”,能滿足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穿衣、戴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民間服飾多是以寬鬆的款式為主,但這並不影響健美的體魄,因為民間服飾的穿著方式,完全可以體現出人體的健美。民間服飾的穿著方法多種多樣,有時隻用一條帶子,就可以使服飾變化多彩。一條帶子使用得法,寬鬆的服飾可以襯托苗條的身材,使女性的健美之身更加嫵媚動人;使男子漢的陽剛之氣更有風度和氣魄,健美的身軀更有剛強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