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它產生於東漢中葉,形成於東漢末年。東漢王朝從和帝開始,政治上逐步形成外戚與宦官兩大集團,彼此奪利爭權,使東漢王朝的統治日益腐朽和黑暗,給下層民眾帶來深重的苦難。當廣大人民在渴望擺脫苦難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就常常幻想有一種神靈的力量來拯救自己,把希望寄托在一種宗教身上。而統治階級在麵臨嚴重的社會危機之時,感到儒學已不能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也極力企圖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借以穩定其統治。於是佛教轉盛,道家複起,道教也趁機而興,企圖用一套宗教救世之方,改良政治,變易風俗,慰藉人心。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密切,首先表現在它的主要來源是古代宗教迷信。巫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能降神、解夢、預言、祈雨、醫病、占星。民間巫術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先民以為疾病是有鬼附體,需用巫術加以祛除,由此有符咒驅鬼的法術。殷人尚鬼,故也重巫,如以巫鹹、巫賢為相。春秋戰國時期荊楚重巫,《楚辭》中即有很多巫覡古代風景畫鑒賞降神的描述。楚文化的這種祈禱、降神、禁咒之風,當是道教的一個源頭。戰國以後,神仙方士宣傳仙藥可以長生不死,迎合上層貴族要求永享富貴的欲望,得到他們的支持。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都醉心方術,派人入海覓仙求藥。漢武帝寵信齊人少翁、欒大、公孫卿等方士,終日夢想如黃帝一樣飛升成仙。這些神仙學說和方術思想逐漸衍化為道教的修煉方法。其次,表現在它與道家哲學,主要是《老子》和《莊子》的關係上。先秦與東漢道家是一個學術派別,不是宗教教派;《老》、《莊》等書是學術著作,不是宗教典籍。關於《老子》之被神學化以及老子何以被奉為道教教主,現在還無法做出準確說明。從時間上推斷,應在東漢時期,首先出現在宮廷和上層貴族階層。光武帝兒子楚王劉英“晚節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明帝詔書也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①。桓帝“好神,數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②。這裏所說老子被道教奉為神,與先秦的哲學家老子無關,而是以教主的形象出現的。
一種宗教要形成一股社會力量,必須建立相應的組織和擁有眾多的信徒。由民間巫術發展起來的原始道教的主要宗教活動是以符水治病,祈禱禳除,又提倡互助救困,能解窮民燃眉之急,因此對社會下層人民有較大的吸引力。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生困苦,為符篆派道教組織在民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於是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興起。
太平道是張角於東漢靈帝時(167—189)所創立。據《後漢書·皇甫嵩傳》:“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十餘年間,發展徒眾至數十萬,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三國誌·張魯傳》裴注引《典略》亦雲:“太平道者,堅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太平道主要在下層群眾之間流行,受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部分反映勞動群眾願望和要求的思想影響。它的特點是人多地廣,規模巨大,而領導集團有武裝起事的預謀,傳道的目的在於借用宗教外衣為起事進行思想和組織準備。他們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一帶有宗教和讖語色彩的口號,向封建朝廷實行造反,軍隊著黃巾,張角自稱黃天,表現出黃老崇拜的特色。太平道於中平元年(184)發動了反叛朝廷的起事,一時“八郡同時俱發”,“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③。後被東漢政府動員大軍鎮壓下去,太平道從此傳授不明。
五鬥米道也是中國原始的道教,它的開山祖師是沛國豐人張陵。關於張陵的事跡,史書記載極其簡略。惟《三國誌·魏誌·張魯傳》中記雲:“魯……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鬥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複行之。”這是曆史上關於三張傳道世係的最早記載。另據《典略》謂:“漢中有張修,”“修為五鬥米道。”張修死後,“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④。又《後漢書·靈帝紀》雲:中平元年春二月黃巾起事,“秋七月,巴郡妖巫張修反,寇郡縣”,裴注引劉艾紀日:“時巴郡巫人張修療病,愈者雇以米五鬥,號為‘五鬥米師’。”是曆史上確有張修其人。陳壽在《三國誌·劉焉傳》中稱:“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奪其眾,”“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根據以上幾條記載,五鬥米道係張修在漢中創建,而後張魯襲殺張修,取教權。以上兩說均有所本,並誌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