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道教的興起(2 / 2)

據《典略》,張修的五鬥米道,除叩頭思過、符水治病與太平道相同外,“又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恩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使病者家出米五鬥以為常,故號日五鬥米師”教權轉入張魯手中後,五鬥米道的活動更加充實完備。《典略》說;“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三國誌’張魯傳》亦謂:“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由於張魯實行政教合一,用宗教推行教化,去鄙俗,淳風氣,在漢末戰亂的歲月中,巴、漢一帶得以形成一個局部安定的社會環境,達三十餘年,史稱“民夷便樂之”,朝廷“力不能征”。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張魯歸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可見五鬥米道的遭遇與太平道不同,它不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悲慘的下場,反而乘太平道被消滅之機向全國擴散,演變為天師道,成為魏晉時期道教的正宗。

對中國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道書是《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在此之前,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作《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⑤。據此,該書當是具有道教性質的社會改良理論。東漢時期,民間流行的巫術與黃老學說的某些部分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道教。順帝時,琅玡宮崇“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號為《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⑥。今所存《太平經》殘本,是從《太平清領書》演化而來。《太平經》推尊圖讖,多以陰陽之說解釋治國之道,還采摭了一些佛教義理加以緣飾。《太平經》裏有維護封建統治的言論,也有改良主義的言論,如主張任用賢才,公平辦事;減省刑罰,避免重刑死法;反對窮奢厚葬;準許萬民直言疾苦,使下情上達等。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有些反映農民願望的言論,如“夫人各自衣食其力”,“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這是農民群眾的生活原則。自食其力的反麵是四體不勤地剝削他人。《太平經》認為天地間的財物應該公有公用,不能讓極少數人獨占為私有。“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大倉之粟,本非獨鼠有也,小內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這些經義蘊含著十分深刻的真理和智慧的光芒,而且通俗透辟,感人肺腑,頗易為農民所理解和接受。

古代風景畫鑒賞《太平經》提出“太平”的社會理想,是該書留給後人印象最深的美好概念。書中解釋“太平”為“太者大也,平者正也”(王明《太平經合校》第148頁)。太平世界是和諧公正安定的世界,“凡事皆能得其宜,帝王優遊,盜賊無有,百姓無怨,頌聲不絕”(王明《太平經合校》第192頁)。這種向往和平,反對戰亂的思想,引起了當時廣大群眾的共鳴,對於漢末民間道教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周易參同契》是稍晚於《太平經》的道教丹鼎派理論著作。它的中心思想,是運用《周易》揭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書中主要講述煉丹的用藥、火候及服用效應等。該書文字古奧,語言含混,千餘年來,學者反複研味,多方詮釋,仍不能得其真意,甚至像朱熹那樣的理學家也慨歎說“無下手處,不敢輕議”⑦。然而,無論如何,《參同契》卻推演出許多新的丹鼎學說,奠定了道教外丹學說的基本理論,被稱為丹經之祖。

注釋

①《後漢書》卷四二《楚王英傳》。

②《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

③《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傳》。

④《三國誌·魏誌·張魯傳》裴注。

⑤《漢書》卷七五《李尋傳》。

⑥《後漢書》卷三。下《襄楷傳》。

⑦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