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後期,政治日趨腐敗,宦官、外戚競相專權,豪強地主肆意兼並土地,安帝以後,水旱蝗災連年不斷,廣大農民紛紛破產流亡。桓帝末年,司隸及豫州(今河南省)一帶,“饑死者十四五,至有滅戶者”①。盡管如此,豪族地主和封建國家壓榨搜刮仍有增無減,官吏貪婪無厭,眾多農民死於箠楚之下。因此,從安帝以來,農民的反抗鬥爭,幾乎接連不斷,從安帝到靈帝的八十餘年中,見於曆史記載的農民暴動,大小合計不下百次,至於各地的所謂“春饑草竊之寇”、“窮厄寒凍之寇”②,更是不可勝數。當時,農民中流傳一首歌謠說:“小民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③反映了農民敢於反抗的英雄氣概。分散的農民暴動,雖然被東漢政府鎮壓下去,但是繼起的暴動更加頻繁,規模更加擴大,終於形成了以張角為首的全國性黃巾大暴動。
張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縣)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靈帝時,癘疫流行。張角畫符誦咒,以治病為名創立和傳播太平道教,利用宗教,在農民中秘密進行起義的組織活動。張角派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傳道,受到農民的信任。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天下輻負(背著小孩)歸之”④,信徒發展到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今長江中下遊以北直到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
張角的活動,引起了東漢統治集團的注意。東漢王朝屢下“赦令”漢王朝的陰謀失敗,又準備命州郡使用武力“捕討”。司徒楊賜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張角的勢力正在“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⑤,因此,他建議皇帝命令州郡地方官“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首領),’⑥,這樣“可不勞而定”⑦。其後,侍禦史劉陶等人也上疏靈帝,請求“宜下明詔,重募角等,賞以國土:有敢回避,與之同罪”⑧,企圖用收買手段,消弭起義。但是東漢統治者的上述對策,並沒有得到實行。
在此有利形勢下,張角加快了起義準備。他把道徒以“方”為單位組織起來,分為三十六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組織工作就緒後,張角等人“竊人京師,覘視朝政”⑨,深入了解東漢王朝的內部情況,最後決定於甲子年(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張角向道徒們發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⑩的口號,向人民宣告東漢王朝崩潰在即,新的朝代將要代起。太平道徒廣為散布“黃天泰平”的號,並派人在洛陽的寺廟及州郡官府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二字,作為起義的信號和攻打的目標。
中平元年(184)春,張角派大方馬元義調荊、揚二州數萬信徒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集中,配合京城及各地的起義。馬元義多次到洛陽,聯係宦官封胥、徐奉等人作內應,約定於三月五日內外俱起。但是,當此緊要關頭,起義軍中的叛徒唐周,向東漢政府告密,泄露了起義的全部計劃。東漢政府下令搜捕,馬元義在洛陽被捕犧牲,太平道的徒眾一千多人遭到殺害;同時,又下令冀州官府逮捕張角等人。張角得知計劃泄露,當機立斷,他派人星夜馳向各方,通知信徒,立即舉行起義。中平元年(1814)二月,以黃巾為標誌的農民起義軍,在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起,中國曆史上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黃巾軍由張角統一指揮,向著東漢封建統治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黃巾軍在起義後迅速形成三個中心。一支是由張角三兄弟領導的冀州黃巾軍,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一支是由波才領導的潁州黃巾軍;另一支是由張曼成領導的南陽黃巾軍。起義軍聲勢浩大,“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