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黃巾大暴動(3 / 3)

“梁眾精勇,嵩不能克”,皇甫嵩隻得“閉營休士,以觀其變”。可是,在十月間的一場戰鬥中,由於義軍疏忽大意,皇甫嵩“潛夜勒兵”,雞鳴時進撲義軍陣地。義軍倉促接戰,張梁陣前犧牲。與張梁一道戰死的有三萬多人,其餘不甘屈服,投河而死者五萬餘人。同年十一月,皇甫嵩軍又攻破下曲陽,張寶等十多萬義軍被殺害。殘暴的東漢統治者對農民展開了血腥的報複,因張角已先病死,竟棺戮屍,傳首京師”,並在下曲陽城南積屍封土,築為“京觀”。這種野蠻的行徑,並沒能改變東漢統治者覆滅的命運。

黃巾軍的主力雖然被鎮壓,但是農民的反抗鬥爭並未停止。中平二年(185),黃巾餘眾和各地饑民,又舉起各種各樣的旗幟,活動在黃河以北的原野上。據《後漢書·朱雋傳》雲:“自黃巾賊後,複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風、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蝤之徒,並起山穀問,不可勝數。”其中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黑山軍首領張燕(即張飛燕,原姓褚,張牛角戰死,改姓張)聯絡太行山東西各郡農民軍,發展成為百萬人的隊伍,號黑山軍,勢力最為強大。他們長期堅持抗擊官軍和袁紹割據勢力的鬥爭。繼黃巾軍而起的暴動集團人數眾多,但由於缺乏統一領導和組織,各個集團分散行動,互不相屬,因而不能集中力量,整齊步伍,向著共同的敵人進軍。張燕雖與諸山穀“寇賊”更相交通,但他並不能把各集團領導起來,而且他的反抗意識並不堅定,起事後不久,即“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被東漢政府任命為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穀事。

中平五年(188),當時分散在青州、徐州、兗州、豫州、並州的黃巾軍餘部,再次發動起義。如郭太起於西河白波穀(今山西襄汾),活動於太原、河東諸郡,抗擊董卓的軍隊。同年十月,青、徐一帶黃巾複起,聲勢巨大。徐州黃巾軍為陶謙阻擊後,攻破北海。北海太守孔融懾於起義威勢,出屯都昌(今山東臨朐境),複被起義軍管亥所部包圍,直到劉備兵到才解圍。青州黃巾再起後,先後進攻泰山、兗州、東平等地,殺死任城相鄭遂,兗州刺史劉岱,發展至百萬人。曹操傾全力阻擊這支義軍,在壽張東與義軍“晝夜會戰”,被義軍擊敗,濟北相鮑信被殺。義軍人數雖多,但婦女老幼等非戰鬥人員占三分之二以上,軍需供應全靠“鈔略”補給,這就為其流動作戰帶來極大困難。初平三年(192)這支義軍被曹操所收降,曹操簡其部分精銳,組成“青州兵”,成為他後來統一北方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而黑山軍在被東漢政府招撫後,後又“漸寇河內,逼近京師”,直至建安十年(205年)夏四月,才由張燕率領其眾十餘萬人歸降曹操。黃巾大暴動,至此宣告結束,但東漢政權,也被割據勢力所瓜分,曆史進入豪族混戰的局麵,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注釋

①《後漢書》卷七《桓帝紀》。

②《齊民要術》卷三引崔寵《四民月令》。

③《全後漢文》卷四六。

④⑤⑥⑦《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附楊賜傳》。

⑧⑨《後漢書》卷五七《劉陶傳》。

⑩《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傳》。

《後漢書》卷七八《宦官列傳·張讓傳》。

《後漢書》卷六四《盧植傳》。

《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傳》。

《後漢書》卷七一《朱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