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當塗為劇地①,百姓貧,至以婦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鎮②,務安之。主者③或求召吏,秀曰:“不識救弊之術;此州凋殘,不可擾也。”於是務存約己,省去遊費④,百姓安堵⑤,境內晏然。先是夏口常為兵衝⑥,露骸積骨於黃鶴樓下,秀祭而埋之。一夜,夢數百人拜謝而去。每冬月,常作襦袴以賜凍者。……
秀有容觀,每朝,百僚屬目。性仁恕,喜慍不形於色。左右嚐以石擲殺所養鵠⑦,齋帥⑧請治其罪。秀曰:“吾豈以鳥傷人。”在京師,旦臨公事,廚人進食,誤而覆之,去而登車,竟朝不飯,亦不之誚⑨也。……
《梁書·安成康王蕭秀傳》
【注釋】
①當塗為劇地:塗,通“途”。當途。位於四方要衝。劇地,形勢險要之地。
②秀至鎮:秀,即梁安成康王蕭秀,梁武帝弟,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始任郢州刺史。鎮,即郢州,為當時軍事重鎮。
③主者:刺史屬下官員。
④遊費:指巡遊等的耕費。
⑤安堵:安居。
⑥兵衝:兵家必爭、易發戰事之地。
⑦鵠(hú):天鵝。
⑧齋帥:警衛頭目。
⑨誚(qiào):責備。
【譯文】
郢州地處四方要衝,形勢險要,百姓貧困,以至於讓婦女承擔力役,其凋弊程度可想而知。蕭秀到了郢州任上。努力安定民生。有些官員要求增添吏員,他就說:“你們不懂救弊之術,這裏一片凋殘,不能再幹增加百姓負擔的事了。於是上下嚴格約束,也盡量節省開支,這樣百姓安居,一州之內也很安定。原先夏口常有戰事,一些陣亡者的殘骸堆積於黃鶴樓下,蕭秀予以祭祀、掩埋。一天晚上,他夢見數百人對他拜謝而後離去。每到寒冬,他就製作衣服,賜給那些無衣受凍的人。……
蕭秀外表出眾,每當朝會,百官都喜歡朝他看。他為人講仁恕,喜怒不形於色。他手下有個人曾用石頭打死了他所養的天鵝,他的警衛頭目齋帥要求懲罰那人,但蕭秀卻說:“我怎麼能因為死一隻鳥而傷人呢?”在京城時,早晨起來要趕去上朝,廚師送來早餐,不小心打翻在地,他就登車而去,這頓早飯沒吃,餓到中午。就這樣,他也沒有責備那個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