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的回顧與前瞻(2)(1 / 3)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同一專題文獻出版多個整理文本的情況,如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彙輯校注》(甘肅教育出版社1990)和王仲犖《敦煌石室地誌殘卷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和陳金木《唐寫本論語鄭氏注研究——以考據、複原、詮釋為中心的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鄭炳林《敦煌碑銘讚輯釋》(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和薑伯勤、項楚、榮新江《敦煌邈真讚校錄並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張錫厚《王梵誌詩校輯》(中華書局1983)和項楚《王梵誌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伏俊連《敦煌賦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和張錫厚《敦煌賦彙》(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馬繼興主編《敦煌古醫籍考釋》(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和趙健雄等《敦煌醫粹——敦煌遺書醫藥文選校釋》(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叢春雨《敦煌中醫藥全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馬繼興等《敦煌醫藥文獻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王淑民《敦煌石窟秘藏醫方——曾經散失海外的中醫古方》(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和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潘重規《敦煌壇經新書》(佛陀教育基金會1994)、鄧文寬《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讀本》(如聞出版社1997)、周紹良《敦煌寫本壇經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李申合校、方廣錩簡注《敦煌壇經合校簡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這種情況既反映了敦煌文獻整理繁榮的景象,也體現了敦煌學不斷向前推進、文獻整理質量不斷提高的一麵。當然,也有的是研究信息閉塞造成的不必要的重複勞動。

這一時期敦煌文獻目錄的編製也有新的進展。北京圖書館善本組編《敦煌劫餘錄續編》(1981)、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敦煌學研究小組編《倫敦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提要》(台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1993)、榮新江編《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S.6981-1362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方廣錩編《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斯6981號~斯8400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都是各家館藏目錄的補編和完善。施萍婷主撰稿的《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200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此書糾正了原編的一些錄文錯誤,文獻定名方麵也多有改正。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錄》(中華書局2006)收錄全備,論述詳贍,為敦煌文獻專題目錄的撰作樹立了榜樣。

除了上揭專書或專輯以外,近百年還刊布了一大批敦煌文獻整理方麵的論文,如潘重規《敦煌寫本秦婦吟新書》(《敦煌學》第8輯,1984),陳鐵凡關於敦煌本群經校錄的係列論文,康世昌關於敦煌本《春秋後語》校理的係列論文,等等,限於篇幅,就不一一羅列了。

三、敦煌文獻整理之不足

如上所列,近百年來,我國學術界焚膏繼晷,先後相繼,在敦煌文獻的整理方麵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績,為各個學科的研究提供了一大批有用的資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中國學術文化研究的麵貌。而且,這些成果大都是在資料和條件都非常困難的情況取得的,因而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對前賢所作出的曆史性貢獻,我們無論怎麼評價都不會過分。正是前賢們的努力,終於使我國在敦煌學研究的大多數領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他們為祖國爭取了光榮。

當然,不必諱言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敦煌文獻整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對此,我們也應有清醒的認識。在筆者看來,這種不足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整體關照不夠

敦煌文獻分散在中、英、法、俄、日等許多國家,加上各家館藏多按流水號收藏,編排雜亂,所以資料的搜集與獲取是一個難題。盡管少數學者有機會直接到收藏機構搜集有關資料,但由於時間和館方規定等的限製,每每是走馬觀花,既不可能遍閱各家館藏,也無法沉下心來細細推敲。而且,有的卷子撕裂後身首異處,或相同相近內容的文獻收藏在不同藏家,讀者難以放在一起比較觀摩。而大多數沒有機會接觸到原卷的讀者,則隻能借第二手、甚至第三手的資料開展工作,其研究範圍受到很大限製。所以第一階段的敦煌文獻整理,多是挖寶式的,隻能就所見一件或幾件文書做校錄工作,整理是局部的、點式的,整理者對研究對象往往缺少整體把握,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隔閡甚至疏誤時有所見。第二階段以後,隨著敦煌文獻縮微膠卷的公布和圖版本的陸續影印出版,人們所能見到的材料日益增多,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現仍在陸續出版中)。但縮微膠卷流傳極少,能直接利用的人不多;圖版本幾乎也都是按各地館藏流水號影印出版的,而且這些書價格昂貴,學者個人往往難以承受,即使是一般的中小型圖書館、資料室也很難有財力全部予以購置,所以讀者利用不便的問題依然存在。所以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一批敦煌文獻的分類整理專集,但不少專集疏漏仍然很多,其全麵性、準確性、權威性都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