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1 / 3)

呂布(?—198年),字奉先,東漢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人。《三國誌·呂布傳》說他“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在當時頗有威名。呂布靠著一身高強的武藝,很早就被並州刺史丁原招致麾下,用為主簿,“太見親待”。靈帝死後,呂布跟從丁原來到洛陽,參與了誅殺宦官的行動。是時,西北軍閥董卓率京州兵進駐洛陽,欲行篡權之事,丁原的武裝是他深為忌怕的力量。於是,董卓便暗中派人以高官厚祿引誘、收買呂布,讓他刺殺丁原。呂布這個見利忘義的小人,立刻“斬原首詣卓”。丁原所部很快就被董卓所吞並。呂布以待他如子的上司的頭顱,換取了騎都尉的官職,他又厚顏無恥地拜董卓做義父,整天跟隨董卓,鞍前馬後做保鏢。董卓對他“甚愛信”,很快將他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大加籠絡。一時間,二人真的好像親如父子,關係甚是密切。

然而好景不長,董卓為人“性剛而褊,忿不思難”。有一次,呂布不知怎麼惹惱了他,他竟然抄起鐵戟就向呂布刺去,若不是呂布躲得快,肯定就會死於非命。呂布由此對董卓懷恨在心。呂布本是個慣於偷香竊玉的好色之徒,他利用值事中閣之便,和董卓寵愛的一個侍婢勾搭成奸,雖得床第之樂,但又常因擔心奸情敗露而惴惴不安。恰好此時司徒王允正在密謀刺殺董卓,便利用呂布“憂死不暇”的心理,將他拉為同黨。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呂布乘董卓上朝之時將其殺死。這雖然算是一件為民除害的好事,但呂布的直接動機卻沒有如此高尚,他所想的,不過是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謀取高官厚祿而已。

董卓死後不久,其部將李催、郭汜等人攻人長安,呂布戰敗後率領數百騎兵逃出武關。因為他兩殺其主,時人“惡其反覆”各路軍閥或對他冷而淡之,或對他忌而畏之,或對他圍而攻之,幾年之間,呂布的處境很是狼狽。但此時的呂布,仍不改其變詐反複的惡習,在相互攻伐的軍閥混戰中,東家一粥、西家一飯,叛附去留,全依利害而定。數年之間,他雖然累累若喪家之犬,但也幾次逢凶化吉。一直到了建安元年,他又一次表演了背約賣友的醜劇,從劉備手中奪取了徐州,這才算是暫時安定了下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夏,呂布來到徐州投靠劉備。當時,劉備自領徐州牧,兵馬甚眾,而呂布則剛剛被曹操大敗於钜野,身邊隻有一些殘兵敗將。所以,在初見劉備時,他不兔人窮誌短,對劉備畢恭畢敬。他故作親熱地時劉備說:“我與卿同邊地人也”,然後,就向這位硬攀上的“同鄉”大訴其苦,先是大罵“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耳”,然後,又不顧禮俗地硬把劉備拉入帳中,“坐婦床上”,讓他的夫人向劉備跪拜行禮,以勾起劉備的惻隱之心。酒宴之上,他又主動提出與劉備約為兄弟。這洋,終於使劉備勉強同意他在下邳之西暫住。第二年元月,袁術發兵進攻徐州,劉備親率大軍迎敵,雙方在盱眙、淮陰一線經月交戰,“袁術與呂布書,勸令襲下邳,許助以軍糧”。早就不甘居人之下的呂布立刻“引軍水陸東下”,突襲下邳,打敗張飛,浮獲了劉備及其將吏的家屬。劉備聞知後院起火,倉惶退兵,被袁術大敗,其部卒“饑餓困乏,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無奈之中,他隻好向呂布投降求和。呂布因“忿袁術運糧不繼”,便又與袁術反目,並將劉備的徐州牧奪來自任,封劉備以豫州刺史的虛銜,放還其家屬,又令劉備屯軍小沛,收拾殘兵。二人相約共擊袁術。但局勢稍一安定,他就再一次背信棄義,發兵攻打劉備,將他趕跑,時人見此,莫不寒心。曹操斥責呂布為“狼子野心,誠難久養”的無恥小人,說待呂布猶如養鷹,“饑則為用,飲則揚去”。建安三年,曹操俘獲呂布,呂布又故伎重演,一再表示要“竟股肱之力為公前驅”,曹操吸取了劉備養虎遺患的教訓,根本不為其擴言卑詞所動,在嘻笑嘲弄之間,將其縊殺。

我們譴責呂布,主要不是著眼於他在封建道德上的虧損及人格的卑下,而是從政治傾向著眼。在東漢末年軍閥混亂、天下大亂的形勢下,曆史發展所需要的,是曹操、劉備這樣有誌於“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的英雄豪傑。他們雖然在主觀上是為了自己的權勢和利益,其言行之中也不乏狡詐乃奸惡,但其行動在客觀上卻能符合曆史潮流,在政治上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性。而像呂布這樣缺乏政治頭腦和眼光的野心家,胸無大誌,利令智昏,一言一行完全受其極端強烈而狹隘的自私心裏所支配,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殺主賣友、朝秦暮楚、反複無常,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無疑代表著一種落後、腐朽的勢力。

點評:

呂布最後的結局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卻是他的整個人生。“人無信,則不立。”因此,他必然隻能扮演一個可憎可恨的跳梁小醜的角色,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

5.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嘉靖年間,朝廷有個忠於職守的官員,叫劉麟,他曾當過太仆卿,因為理財理得好,明世宗便提拔他當了工部尚書。

劉麟對工部的財物管理很嚴格,工部所屬四司的財物都貯在後堂大庫裏。過去,司官出納時手續不完備,常常出現冒領侵吞的事。劉麟接任工部尚書後,特地上書奏請明世宗專門任命一位郎官來主持出納。明世宗很讚賞劉麟這一建議,還特地賜給後堂大庫一個名號:“節慎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