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亂糟糟的“八王之亂”(4)(1 / 3)

王輿和司馬璀帶著甲士把司馬倫一家押送到金墉城,卻把惠帝從金墉城迎了出來,讓他叔侄二人來個大換班。惠帝再一次坐上皇帝寶座,分派使者去慰勞三王。梁王司馬彤等上表說趙王司馬倫父子謀逆,應該處死。於是惠帝派尚書袁敞給司馬倫送去金屑酒。曾幾何時,司馬倫送金屑酒給皇後賈南風,今天他自己也喝上金屑酒了。金屑是重金屬,進到胃裏便會把胃腸墜破。這趙王司馬倫正月登基,當年四月就殞命了。不過這中間還有個閏三月,他算是做了四個月的皇帝。

就在司馬倫死的那天,成都王司馬穎率大軍進入洛陽。六天以後,河間王司馬顒也率軍趕到。那時齊王司馬冏還被張泓阻擋在陽瞿。成都王便派部將趙驤、石超去接應。張泓聽說司馬倫已經退位,便不戰而降了。齊王這才率領他的軍隊也來到洛陽。

這次四王之間的戰爭共進行了六十多天,雙方將士戰死的將近十萬人。

複辟,反複辟,免不了有些人加官晉爵,有些人丟了性命,這些不去詳說。隻講講諸王得到的封賞。6月,惠帝封齊王司馬冏為大司馬,加九錫(帝王賜給大臣的九種物品,這是最高的獎賞);成都王司馬穎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加九錫;河間王司馬顒為侍中、太尉。其餘諸王也派給了職務,常山王司馬乂為撫軍大將軍、左軍統帥;廣陵公司馬璀晉封為廣陵王,領尚書,加侍中;梁王司馬彤為太宰,領司徒;新野公司馬歆晉封為新野王、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洛陽城一下子增加了“三王”如此眾多的軍隊,到處都可以看到穿著不同服裝的軍人。其中還以齊王的兵最多。史書說齊王“甲士數十萬,威震京都”。官員們和老百姓都擔心,怕這“三王”在京裏打起來,那可就糟糕了!

在這種形勢下,成都王司馬穎的謀士盧誌給成都王出了個“以退為進”的計策,那就是退出京都,讓齊王一個人執政。盧誌說:

“齊王率眾號稱百萬,但被張泓所阻,寸步難進,而大王率我軍渡過黃河,直抵京都,人人都知大王功勞第一。現在如果和齊王共同輔政,自古道‘兩雄不俱立’,齊王不能沒有異心。不如以太妃(司馬穎的生母程氏)患病為借口,請皇上準予回鄴視疾,讓齊王一個人執政。四海之人對大王的功高不居定會傾慕歸心,這是計之上者。”

成都王聽信了盧誌的計策。有一天,他在東堂跟惠帝見麵。惠帝又提起成都王擁他複位的事,對成都王加以慰勞。成都王卻說:

“這都是大司馬齊王的功勞,臣出那點力不算什麼。”接著又列舉了齊王的許多優點長處,請皇帝把朝政委托給齊王。自己則因母親有病,請歸藩視疾。話一說完,不等惠帝表態就拜辭而去。連軍營都不回,直接去了太廟,向祖宗告辭,便乘車出了洛陽城東門,向鄴城奔去。

成都王臨走的時候,派人送封信給齊王,信的內容同跟惠帝說的話意思一樣。齊王接信後十分驚愕,不知這位叔父為什麼來了這麼一手,便急急忙忙騎上一匹快馬去送他。齊王一直追到城東二十多裏的七裏澗,才把成都王追上。成都王讓馬車停下,下車跟齊王談話,說的當然還是上述的那一套。講到動情的地方,竟然涕淚滂沱,顯得對母親的病是那樣關心。齊王內心裏倒是願意成都王離開,因而隻是假意挽留一番,然後兩人便分手了。

成都王率領的軍隊自有將帥們帶著返回鄴城。

成都王知道這麼一謙讓,定會得到士民們的讚譽。他又趁熱打鐵,請朝廷撥糧救濟陽翟一帶因兩軍對壘多日而造成饑荒的災民。陽翟的仗是齊王在那兒打的。可是齊王不管災民的事,倒是成都王關懷他們。老百姓心中能不作比較嗎?

黃橋一戰,成都王的軍隊傷亡一萬多人,戰死的有八千。成都王便讓人做了八千具棺材,把陣亡的將士都盛殮起來。又命令溫縣縣令將趙王軍隊戰死的將士一萬四千人也都叢葬了,這些人是在湨水之役中陣亡的。

史書說,司馬穎“貌美而神昏,不知書,然氣性敦厚,委事於誌(盧誌),故得成其美焉”。

當然,盧誌建議司馬穎辦這些好事是有目的的,那就叫“收買人心”。

成都王在鄴城收買人心,齊王卻在洛陽喪失人心。他已脫不開以前諸王的那一套:驕奢專權。就拿蓋府第來說吧,以前他父親司馬攸在洛陽建了座齊王府,他這時便大興土木,把齊王府加以改建。附近不管是官署還是民房,隻要在他擴建的範圍之內,全都強行拆除,新王府的規模竟跟王宮一樣。他根本不去上朝,朝廷的大事一律拿到他家裏處理。百官來辦事得先向他叩拜,而他卻坐在那裏坦然受之。殿中禦史桓豹奏事沒先到他府裏請示,就直接呈給皇帝,齊王火了,竟把桓豹拷打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