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山村葬禮(2 / 2)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李家河村還是如此的貧窮落後。解放前是為了打仗支援前線,解放後呢?

沒想到革命勝利這麼些年了,小山村的人民生活依舊是那麼的貧困。大多數村民還住在石頭壘的房子裏;吃水也還在困擾著山裏人,靠天存水。村頭的兩口大水池,還是當年部隊休整時,幫著村裏挖的,早已經不堪重負;附近幾個村子唯一的小學,校舍破舊不堪,幾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共用一間教室,桌椅板凳殘缺不全,五花八門……看到這重困境,老領導當場落淚了。

最後,老領導在村幹部的引領下,來到當年自己的救命恩人__李玉英老人門前,看著殘破的院牆院門,老領導又一次流下了愧疚的淚水。李玉英老人,耳聾眼花,局腰駝背,坐個馬紮,在院子裏看著幾隻雞在戲耍。

村幹部搶在前麵,給老人介紹老領導。老人坐在馬紮上,靜靜地看了十幾分鍾,點點頭,用手杖敲了敲地,終於認出了他。

老領導淚眼模糊,剛要向前攙扶,不料老人情緒激動,破口大罵:“小東西,你養好傷走了多少年了?解放了,天亮了,我天天等夜夜盼著你回來,還以為你死了呢!你還有臉回來,你早就把我們忘了…”

老領導羞愧交加,當時就跪在了李玉英老人的麵前,泣不成聲:“娘啊,早就想來看您老人家了。我是您的兒子,您救過我的命啊…”

一旁的村幹部,陪著流了好些眼淚,最後,李玉英老人緩緩的站起身,拉起了老領導,原諒了他…

老領導在村裏住了幾天,向村幹部了解村裏的情況。最後,讓村幹部幫忙,收拾幹淨了李玉英老人院落旁邊的兩件茅草房,住了下了。

接下來,老領導帶領著村幹部,翻山越嶺,實地查看,對村子未來的發展,徹底做了規劃:修路,要想富先修路,建立和山外的渠道,把山裏的瓜果運出去換錢;築壩,攔截河水,解決村民飲水和莊稼灌溉困難;整修梯田,種植瓜果樹木,造福子孫…

拿出了幾十萬元的積蓄,請來了省裏的鑽井隊,幾經勘探,幾次選址,打了兩口深深地水井。在村口又修建了兩個蓄水池,挖溝埋設了輸水管道,甘甜的井水,流進了每家每戶。

帶領村裏人,義務用工。翻建了村裏的學校,新蓋了教室,整修了操場,修建了簡單衛生方便的廁所,讓孩子們有了一個安靜安全衛生的學習環境。又修建了專門的食堂,村裏每戶人家,義務輪流幫廚做飯,留住了因為生活不方便,正在申請調離的老師們。

老領導回到省裏,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聯係民政部門,籌集了幾十萬元的資金,建了村史紀念館。詳細記載了村裏的優秀兒女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革命付出的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切。教育子代後代,將革命的光榮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此後,老領導沒有回老家,一直居住在這裏,領著村子的男女青壯勞力,利用冬閑時間,滿山坡上,修建梯田,種植果樹……一步一步的改變著村子的麵貌…

三個多小時的車程,陳海生和李東,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來到了群山環繞的半山腰的小山村。

幾間普通的青磚瓦房,方方正正、幹幹淨淨的院落,靠牆幾塊長方形地菜地,幾樣綠油油的蔬菜在茁壯成長,有一個葫蘆架,吊垂著些等待成熟的葫蘆,似乎寄托著對老領導的哀思。

院落外邊不大的空地上,擺放著十幾個花圈。村民們聚在一起,無聲無息的忙碌著,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悲痛和哀傷。村民們穿白戴孝,用山裏人最樸素最隆重的禮節,迎接了他們。

陳海生和李東,表情肅穆的來到靈堂前,麵對老人慈祥又剛毅的遺像,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剛剛轉過身來往外走,杜成業和胡雪娟迎了過來,陳海生深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