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是浙江餘姚人,因他曾獨居在紹興陽明洞中,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人將他稱為陽明先生。在我國古代諸多思想家中,王陽明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位。他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而且又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名將。中國曆代儒家學者都是滿口子曰詩雲,搖頭晃腦的老學究形象,與戰場上壯懷激烈、身先士卒的名將形象實在相去甚遠。縱然中國曆史上有周瑜那樣,羽扇綸巾、揮斥方遒的儒將。也絕不成為王守仁這樣的學者、思想家。
王守仁幼年頑皮,喜好習武,並沒讓人看到他身上有絲毫哲學家的影子。成年以後王守仁一麵熱衷於弓術及兵法,興趣也開始轉向於文學。後來科舉中及第而出仕。很快就因為得罪了權傾一時的宦官劉瑾,在被流放到了貴陽。在這裏發生了哲學史上有名的“龍場頓悟”事件,從此以後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係。反對僵化的程朱理學,將陸九淵為首的心學一派發揚光大,集前代大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程朱理學一直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明中期以後,由於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封建危機加深,地主階級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將哲學思想改變形式,以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這就是王守仁心學產生的社會背景。王守仁提出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心外無物。認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沒有人的意念活動,就沒有客觀事物。同時還提出了“心外無理”的命題。認為事物的“理”,不存在於客觀事物之中,而存在於人們的心中,所以說“心即理”。而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原是階級社會的產物,而王守仁卻認為是人們心中所固有的,這就是他所謂的“良知”。王守仁主張,要認識“理”,認識“良知”,其途徑不是通過實踐,而是到心中去體會先驗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可以主動自覺地為善去惡,用封建倫理道德去規範自己的行動。換而言之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消除一切反抗的念頭,從心底深處服從封建統治。雖然王守仁的哲學本質是維護封建統治,但在起理論中出現了啟蒙主義的萌芽,主張行知合一,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
王守仁的學開始是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開始與程朱學派分庭抗禮,影響很大。他最主要的哲學著作《傳習錄》和《大學問》,在當時都很受歡迎。他廣收門徒,思想遍及全國。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經過其弟子的努力,他的學說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王守仁一生還立下了軍功赫赫,曾經平定了“宸濠之亂”。劉瑾被倒台之後,王守仁被重新起用。此時南京的寧王起兵造反了。寧王家乃是明朝最有勢力的藩王,擁有以南昌為中心的長江中遊的廣大領地,據稱私有七萬軍隊。當時正是武宗正德皇帝沉溺於淫樂、荒廢國政之際,寧王暗中與朝中奸臣們串通一氣,決心取而代之,準備以武力奪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