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汩羅江之祭(1 / 3)

在中國的河流中,汩羅江遠算不上波高浪闊源遠流長,但卻是一條名聞遐邇的聖水。它溫柔而溫暖的臂彎,曾先後收留中國詩歌史上兩位走投無路的偉大詩人,不過,一位在下遊,今日的汩羅縣境,以水為墳,年年端午,競渡的萬千龍舟還在打撈他的魂魄;一位在上遊,如今的平江縣域,堆土為墓,少人拜謁,與淒清的墓地長年相伴的,多是春風秋雨夕陽晨霧,還有偶然在墳頭點燃的幾炷清香。

大曆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秋冬之際,杜甫出峽入湘在湖南流域三年之後,寫下《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親友》一詩,從長沙出發,準備順湘江而下洞庭,然後入長江而至漢水,轉道襄陽回歸河南故裏。然而,他其時年近花甲,早已病體支離,舟入朔風凜冽的洞庭,更是多症並發而一病不起。被曆代學者斷為絕筆之作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世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如同自撰的訃聞。他寫了“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見參。胡國悲寒望,群雲慘歲陰”的洞庭湖冬日景色,船過湘陰,北上巴陵,“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轉篷憂悄悄,行藥病涔涔”,痛重的他隻得轉道前往湘陰與巴陵途中的昌江縣城,去投親靠友。今日的平江,唐時稱昌江,府治為中縣坪,在汩羅江的上遊。但在距縣城僅十裏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巨星即告隕落,他年幼的兒子宗武隻得將父親草草葬於小田村天進湖,也就是我們今日見到的平江杜墓。如果你遠道前來,不僅可以一瞻遺跡,而且風行水上山間,鳥過田頭陌上,還會向你敘述許多有關杜甫的傳說。

全國杜墓今有八處,除四外純屬傳聞和紀念性質者外,學術界考證杜甫真家,主要有宋陽說、平江說、偃師說與鞏縣說,而我則認為平江杜墓是杜甫的原始墓葬,而死後的杜甫也很可能一直沒有北歸,杜甫去世後43年,他的孫子杜嗣業請任江陵士曹參軍的元稹作墓誌銘,銘中說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嶽陽”。今人多以為此“嶽陽”乃今日這嶽陽市或嶽陽縣,殊不知後者從西晉以到清末,均稱為“巴陵”。“嶽陽樓”原也隻是三國時魯肅操練水軍的閱兵台,開元四年張說以中書令守嶽陽時,於舊址建樓,名為“西樓”,至李白杜甫始以“嶽陽樓”為題。如果杜甫葬於嶽陽城廂,當有人吟詠,但卻付闕如。唐時的昌江,是嶽州的五個屬縣之一,至五代後唐時才改名平江。高山日“嶽”,山南日“陽”,平江縣境內有海拔1653米之天嶽山,而汩羅江流城在山之南與山之西,正是元稹所謂的“旅殯嶽陽”之地,平江的杜姓,到今繁衍有800人以上,以“杜”命名的地方如“杜家山”、“杜家園”等,就有十餘處之多,此處流傳於今日的杜氏家譜,也說杜甫歿後因幹戈擾攘,歸葬僵師未果,因而“愛葬平江”,而子孫“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明代的湖廣參政陳愷,曾在平江杜甫後裔家中發現兩封皇敕,一是至德二載唐肅宗授杜甫為左拾遺的浩敕,二是宋代授杜甫後裔杜邦傑為“承節郎”的敕書,他並作《跋杜氏浩敕》予以詳盡的記載與說明,清初錢謙益在《杜詩錢注》中也曾說,“今藏湖廣嶽州府平江縣裔孫杜富家”。據說,這兩件誥敕傳至杜富的嫡係後裔杜瑞生,於辛亥革命年間遺失。將近百年,音沉信杳,如果有朝一日它們能重現江湖,就可為平江杜墓出示旁證與鐵證了。

我居杜甫曾經流離過的長沙,雖然離平江地不遠,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傯,竟然直到最近的一個秋冬交割之日,才和我昔日的學生餘三定、朱平珍夫婦以及也曾是學生的段華偕行,去今日平江大橋鄉小田村天井湖,拜謁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的墳塋。

東出平江縣城,馳過合汩羅江大橋,往南行二十餘裏,拐上一條泥濘曲折的鄉間小道,顛顛簸簸,終於看到山丘間有一溜白色的粉牆,那就是光緒十年重修的“杜公祠”。祠門額上有一方青石,刻有“詩聖遺肝”字樣。祠前有一方可供停車的大坪,據說那就是“天井湖”幹涸後填成。“杜公祠”如果是書名,白色粉牆就是它的封麵,封麵之內有些什麼精彩文章呢?三張大門關閉已久,大約平日也少人問津,我們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長眠不起,蓬門今日當然也不會再為君而開,我們隻得從旁側圍牆已經坍塌拆毀的缺口進去。杜公祠為磚木結構的兩進一天井結構,幾間故舊的房舍現在已改為小學的教室,桌椅破舊,秋冬之日光線更是暗淡,窗戶沒有玻璃,糊窗紙早已破碎,秋風與朔風於其間暢通無阻。杜甫墓就在教室窗外不遠,他老先生每天都可以聽到克服困難前來上學的鄉裏小兒咿呀誦讀之聲,若當“八月秋高風怒號”之時,或是“天涯霜雪霧寒宵”之際,以蒼生為念,以天下為懷的他,會不會長歎息以掩涕呢?細察祠堂牆壁上塵封破舊的字畫,在簷下廊前徘徊留連,平珍是平江人,對杜祠故實十分熟悉,她指著木柱石礎中兩個麻石柱礎,對我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