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河已經有一年多了,大遼國依然沒有發生內亂,彼得正懷疑是不是這樣幹等著不是辦法。部落和草原牧民也來了信,催促彼得他們趕緊提供情報,但彼得這確實沒有得到任何大動亂的消息。平時的時候一年半載就可以聽到大遼國裏發生這樣那樣的起義,現在反而沒有聽到。所以部落裏比爾向彼得來信說,應該把耳目分布得更廣一些,以便讓消息來得更快,更及時。彼得也確實這麼想,隻不過是人手不夠,不能再開枝散葉,而且彼得也不敢冒險,不敢招募當地難民來投靠他,因為這樣做太冒險了。萬一消息走漏,萬一被大遼國知道了他們行蹤和目的,那他豈不是不能回到部落,而且不小心還會死在大遼。
最後,彼得給比爾回了信,說他不敢冒然在外地發展勢力,也不敢相信沒有同自己同甘共苦過的外人,叫比爾派來士兵人手。結果,比爾也給彼得回了信,在信中臭罵了彼得,說他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太畏手畏腳,不像平日裏能做大事的他,像個娘們一樣。但罵歸罵,為了不影響他們的大計劃,比爾還是派了近千百名士兵去壯大彼得在大遼的勢力。
就在派遣的軍隊還沒到達西河,彼得就按捺不住了,於是他又想了一點子(真是點子高手啊!),收買並要挾了民間的教派,神巫,方士到處散布大遼命將不久矣,氣數將盡的謠言,弄得人心惶惶。最後,連各地土豪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時間全國上下傳得沸沸揚揚。大遼朝廷迅速起了回應,追查謠言的製造者,責任最終落到了彼得的頭上,但追查的一路,殺的人成千上萬,血流成河,沒想到一句話就驚起了滿城風雨,彼得這回是不想動手都不行了。
於是,彼得率領了他的千人軍隊揭竿而起,輾轉各縣發動起義。彼得沒想到自己消極等待了一年多,最終發動起義的人是自己。起義爆發後,他馬上給部落和草原捎了信,叫草原和部落的盟軍趕緊采取軍事行動救援配合他們,在南方的阿拿馬也跟著揭竿而起。
部落和草原的盟軍為了援助彼得和阿拿馬在大遼的起義,傾盡了所有兵力攻打大遼,使遼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外征戰上。但任憑盟軍怎麼打,大遼的皇帝還是下定決心要先平定內亂,再集中力量對外。此時,彼得的軍隊正輾轉各地,沒到一個地方,就打一下,解散了一個個工地,殺了當地的行政官,收了他們的兵權,用這樣的方法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行了,打不下去就轉移。
因為彼得在南方的勢力太弱,隨時有可能被剿死,所以得不斷跑著。另外,比爾他們要打痛了大遼,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對外抗戰上,這需要時間。在這期間,彼得就得就得不停地逃避大遼官方的逮捕追殺,為自己的起義爭取時間。
後來,在部落和草原的戰略支持,使得彼得在大遼的勢力得以發展生存下去,並且占領了大遼國家東南部大片大片的荒蕪沿海地區,那裏沿綿不斷盡是山和雨林。彼得在那建立了政權,立了國,自封為王。而同在大遼領導起義的將軍阿拿馬卻在戰爭中死與非命,他的手下餘黨有些歸順大遼的,有的被殺的,剩下的大部分都逃到了彼得旗下,成了彼得的得力助手,彼得的軍隊也從一千多人發展到幾萬士兵的大軍。
隨後,大遼又對彼得在南方的勢力進行封鎖後,在東南方築了長城,抵禦了彼得的勢力擴張。於是,局勢又發生了變化,戰爭進入相持的階段,大遼的關門打狗政策,再也沒能成功,彼得在南方的勢力也不能再發展下去。彼得漸漸發覺東南方好似一個巨大的沼澤地,拖住了自己的後腿,並且越陷越深,回家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轉眼間,三年就過去了,在這多少個日夜,彼得都在煎熬中等待。他多麼想能夠帶著軍隊回到部落去,和家人團聚。軍隊裏有許多士兵都是跟著彼得來到了南方,他們也想回家,還有草原牧民士兵,也是日夜盼著回家,畢竟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草原才是他們的家。這樣,彼得就時常告訴他的部下和士兵,要想回家就必須打勝戰,隻有徹底勝利了,回家的日子就到了。而這時候,彼得已經三十歲了,但他身邊一直沒有個女人。但其實,他也不想,因為他心裏還念想著他的老婆瑪雅氏。他依然堅信,他和瑪雅氏會有再見麵的一天,畢竟,他深愛的是瑪雅氏,愛到深處,即使分開了,以前在一起的感覺還是忘不掉的。而且,他曾經對士兵們說過,不等到打勝戰回家的那一天,決不近女色,不碰女人。他願意同士兵們一起同甘共苦,共同為回家的夢想而戰!
直到彼得帶著軍隊來大遼的第六個年頭,這一年的夏天天氣十分異常,特別的幹旱。整個大陸都在焦急地等待雨水,可是季風就偏偏不來。到了應該收成的季節,大遼的全國各地區都顆粒無收,有的地方連一粒米都沒上交,就硬著頭皮伸手向朝廷要糧。情況好一點的省份,也沒有交一點糧食,一點錢,因為自救都來不及了。結果,國家大開了糧倉救濟百姓。緊接著就是所有的地區都相繼爆發了天災人禍,蝗蟲成群地出現在田間,掃光了所有莊稼。鼠疫一個省接一個省的發生,因疾病而死的人成千上萬。到了年末之際,統治者最不想看到的情況就發生了,街上滿是餓死的屍骨,活著的人倒在冰冷石階上,上演著人吃人,人殺人的場景。
這樣的情況在彼得的部落和草原也不例外,由於幹旱,草原成片成片地枯萎,牧民放牧的牛羊相繼死去,隻能被迫減少牧畜的數量。牧民們為了得到水源,需要向內陸遷移,尋找水源。但是,卻遭到大遼的阻撓,因此,雙方的矛盾又一次激化了,戰爭更加頻繁了。
而彼得的部落裏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由於沒有足夠的水進行灌溉,深居在沙漠裏的綠洲正在逐漸消失,部落裏的水庫和貫通全部落坎兒井幾近幹涸。僅管如此,部落裏的日子依然過得去,隻是很艱辛,得用黃金和外界交換水,這在以前還是從未遇到的。幹旱的日子,使得部落和遊牧部落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酋長主動派人給遊牧民族修建蓄水庫,幫助他們獲得水來灌溉來之不易的草地。遊牧部落也主動幫助彼得他的部落緩解缺水帶來的壓力——讓彼得部落裏三十五歲以下的,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到他們部落裏服兵役,幫助他們對付遼人。這樣大批的人就遷出了部落,大大緩解了部落裏用水的壓力。
在東南方的彼得也一樣。雖然,說在南方的情況要好一些,但也讓彼得夠頭痛的。因為幹旱的關係,彼得管轄的地區出現了特大的蝗蟲災害,啃食了大量莊稼,荒廢的土地多了,饑民也增多了,並且越來越多。因為彼得的政權剛剛建立不久,沒有多少濟糧可以救濟災民。但災民的人數卻在不斷增多,每天都從各個地方傳來又有饑民餓死的事情,南方的人口本來就不多,自己的政權又是建起不久,就遇上了這樣的情況,這就讓彼得越來越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