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我國明朝文學家吳承思的不朽名著,深受中外讀者所喜愛。《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勇鬥惡魔,最終取得真經。雖然故事情節大多是作者藝術虛構的,但作者的確是依據唐朝三藏法師到印度取經這一事實,才著成這部傳世之作。三藏法師很有誌氣,他為了什麼要去印度取經呢?
唐僧姓陳,名煒,生於公元600年。他的二哥是洛陽淨土寺裏的和尚,所以他在15歲時也做了和尚,取了一個佛教的名字,叫玄奘。玄奘和尚走遍了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向許多高僧學習佛教的教義。但是,各派對佛經的講解各各不同,各種佛經的翻譯本子又往往互有出入,而且有許多佛經還沒有翻譯成漢文。所以,他決心西行,到印度去學習佛教的真諦,精讀佛經的原本。
朝廷沒有批準玄奘的出國申請。於是,他孤身一人,於公元627年偷偷地踏上萬裏征途。到涼州時,被都督大人的部下截住,要他返回首都長安。由於得到當地一個名僧的幫助,晝伏夜行,走到了邊境城市瓜州(今甘肅敦煌)。不料,都督大人緝拿玄奘的文書已經送達瓜州。幸虧,玄奘有一個熟悉當地路途的弟子護送,才繞道走出了玉門關。
出了玉門關,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氣候變化異常。玄奘一個人在沙漠中走了四天五夜,沒有水喝,昏倒在地。半夜,被涼風吹醒,經過努力,總算找到了水源。以後,又走了五天路程,到達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附近有一個高昌國(今吐魯番),國王名叫鞠文泰。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人請玄奘去講解佛經。鞠文泰以殷勤的招待和優厚的待遇,來挽留玄奘定居在高昌。但是,玄奘決心要去印度取經。鞠文泰深為感動,就和玄奘結為異姓兄弟,並且寫了24封親筆信,給沿途24國的國王,以便玄奘過境時能得到照顧。臨走時鞠文泰還替他準備了30匹駿馬和25位隨從人員,並讓他們帶上足夠旅行20年所應用的物品。
玄奘一行曆盡千辛萬苦,越過蔥嶺,來到了素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共和國);又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地區,於公元28年到達北印度。
玄奘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苦學了兩年,把佛教徒第四次結集的30萬頌(當時印度用梵文寫的韻文,每兩行押一次韻,叫做一“頌”)佛經全部讀完,總共學了96萬字的佛教典籍;而且還學會了《聲明學》(古印度的語言文字學)和《因明學》(古印度的邏輯學)。
兩年之後,玄奘開始作全印度的旅行,訪問佛教古跡,向名師學習。
他們離開了迦濕彌羅國以後,向西南走了700多裏,又折向東南走了400多裏後遇到一個學識豐富的婆羅門學者。玄奘留了下來,向他學習了一個多月。以後,玄奘進入中印度的大國——閹若鞠國,在戒日王的首都曲女城,訪問了許多名寺高僧。三個月後,離開了那裏,乘船在印度河上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