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革新後,日本政府不斷地派出使臣,到中國的唐朝來。起初每次是百人左右,到公元8世紀初,人數大大擴展,達到好幾百人之多。其中有大使、副使、留學生、僧人、醫生、商人以及水手等。因為是派遣到中國唐朝去的使臣,所以稱“遣唐使”。
一千二百年前,要橫渡波濤洶湧的大海並非易事。風暴經常使航船傾覆,或者把它們吹到台灣甚至越南等地。遣唐使的船隊先沿著日本海岸航行,最後在九州北部開始橫渡大海。早期的路線是向北到朝鮮半島附近,經渤海在中國山東北部上岸。後來就直接西渡東海,在中國大陸的揚州和寧波登陸。
公元717年3月,滿載遣唐使的“四舶”(日本詩歌中四艘航海大船的簡稱)大船從日本難波港揚帆出航了。這是日本派出的第八次遣唐使,包括水手在內有550多人。他們取道南路航線,征服了東中國海的萬頃波濤,平安到達長江口,然後輾轉西行。當他們被迎入長安城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以後了。
在這次遣唐使中,有許多日本留學生。16歲的阿倍仲麻呂,由於勤奮好學,才華橫溢,被選為留學生,來到了長安城。這時作為東亞中心的唐朝,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被視為世界的中心。年輕的仲麻呂走在長安大街上,看到那輝煌的宮殿,喧鬧的店鋪,整潔的書坊,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很快,他進了“太學”(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開始了學習生活。先識字,後學詩作文,同時閱讀儒學經典。
經過五六年的苦學,仲麻呂完成學業,參加考試。參加考試的不僅有中國人,還有很多從“太學”畢業的東方和西方留學生。考試題目很難,想不到這位年輕的日本留學生競能捷足高登,以優異的成績考中了進士。
從此,仲麻呂開始擔任起官職,為唐朝政府工作。他先是在皇太子李瑛的書房裏任司經局校書(圖書管理員),並陪同皇太子研習學問。此後,又擔任了左拾遺(諫官),並被破格提升為左補闕。左補闕是皇帝的侍從官,因此,他可以經常見到皇帝唐玄宗。
唐玄宗很欣賞仲麻呂的才學,給他起了個中國名字:晁衡。
一個名叫真備的日本留學生來看望仲麻呂,一見麵就說:“你真是官運亨通啊!升了左補闕,又蒙皇上賜名。不過,我勸你還要研究研究文學。不懂文學,在長安吃不開。聽說皇上就酷愛音樂,還會做詩呢。”
“是的,”晁衡沉思了一下說,“我過去喜歡和歌,來唐以後,對漢詩也喜歡起來了。”說著,他便津津有味地談起和當時的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儀交往的情形,還拿出一大疊和他們唱和的詩篇來請教真備。
“啊,你真了不起,我應當拜你為師!”真備一邊欣賞,一邊讚不絕口。
後來,真備刻苦學習,虛心請教,也身通六藝(五經,三史,明法,算術,音韻,書法);他的勤奮好學,在長安城中同樣被人們交口稱頌。
歲月易逝,晁衡在中國不覺度過了40年。他的學友真備回國以後,又隨日本第十次遣唐使來到中國。這時,晁衡已經升任秘書監的高官。當真備來到的消息傳到他耳朵裏的時候,他再也控製不住長期深藏在內心的思鄉之情。以往,他多次提出回國的要求,但唐玄宗沒同意。因此,每當花好月圓的時節,他總是獨自吟誦這樣兩句話:“舉頭望長天,明月可在三笠山(日本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