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世紀的西歐城市(1 / 2)

中世紀初期西歐的城市,並不像現在的西方城市那樣。那時,每座城市都築有厚實的城牆,城牆上有垛口、炮眼和望塔,外麵往往有河道環繞,隻有經過吊橋,才能進入城內。城門整天有衛兵把守。每天清晨號角聲響,城門洞開;入夜城門緊閉,任何人都不能進出。城市的外貌就像一座堡壘。這一切,都是為了防禦敵人進攻。

城市通常是不大的,一般不過四五千居民,有2萬居民的城市算是很大的了。這跟當時已經擁有百萬人口的中國唐朝都城長安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城裏人口雖然不多,卻住得非常擁擠。狹窄而又彎曲的街道兩旁,樓房一幢接著一幢,有的高達四五層。街道兩旁相對的房頂幾乎相碰,以致曬不到陽光,顯得非常陰暗。房屋大都是木造的,頂上蓋著厚厚的麥秸。由於用火石打火很費時間,所以在“熄火”鍾打過以後,居民把火種整夜埋在灰燼裏;晚上都點鬆脂火把照亮。因此時常失火,而且一旦發生火災,往往會把整個住宅區焚毀。

街道的路麵是泥土的,比較熱鬧的地段才鋪上鵝卵石。趕車的、騎馬的、步行的就在這高低不平的路上東躲西閃,擦肩而過。路上到處是肮髒的垃圾和飛揚的灰塵,一下雨就是一個個汙穢的泥潭,所以時常發生傳染病,人口死亡率極高,平均壽命很短。

城裏唯一寬闊的地方是市場。這是一塊較大的空地,往往位於城市的中心。市場四周是市議會、店鋪、回廊和各種攤子;全城市民大會、審判案件以及處決犯人,也都在這裏舉行。加上一年大約有100個星期日和節日,人們有許多機會在一起高談闊論,打聽消息。因此,這裏是最熱鬧的地方。

居住在城市裏的主要是手工業者。許多城市的街道就以他們的行業命名,如製革匠街、銅匠街、首飾街等。實際上,中世紀西歐的城市正是由他們建立起來的。

在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西歐幾乎沒有城市。奴隸製時期發展起來的城市早已遭到破壞,有的成為設防據點,有的是封建國王或主教的駐地,有的變成了廢墟。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手工業者時常上市集出售自己的製品。他們總是到那些水陸交通比較方便、人數聚居較多的地方趕集;流動的商人也帶著外地產品到集市上來販賣。日子久了,手工業者就來這裏開設作坊,商人們也逐漸定居下來開設商店。於是,這些集市便漸漸發展成為城市。在西歐,這種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是在公元10世紀以後才興起的。

正在興起的城市,吸引著大批農奴和處於農奴地位的手工業者。他們不堪忍受領主的剝削壓迫,從農村逃亡到城市定居,從而使城市日益發展。好在各封建領主之間往往互不相屬,農奴一旦逃離領地,便不受原屬領主的追捕。不過城市裏的手工業者,仍然是城市領地所屬的領主的農奴,他們還得向領主交納賦稅。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同一行業的手工業者就結成聯盟——行會。上麵說的製革、銅匠、首飾等行會,差不多每個城市都有數十個之多,有的大城市達到數百個。例如巴黎,在13世紀末有300多個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