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耶路撒冷,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奉為各自的聖地後,由此產生了一幕幕爭奪聖地的悲劇。“耶路撒冷”一詞取自希伯萊語,意為“和平之城”,但它卻經常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
羅馬教庭和西歐封建主借宗教理想,打著聖戰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各國進行了持續兩個世紀的侵略戰爭(1096~1291年),曆史上稱為“十字軍東侵”。
公元11世紀,來自西亞的征服者塞爾柱土耳其人,入侵巴格達,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開始解體。戰亂使不少基督教會、修道院遭到破壞,許多富人逃到東歐,朝聖者隻能從地中海乘船去耶路撒冷。羅馬教廷風聞這些消息後,借機煽動歐洲人的宗教仇恨情緒。恰在這時,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的別稱)皇帝亞曆克塞一世遭到突厥人的進攻,向羅馬求救。羅馬教皇喜出望外,他們早已圖謀重新統一教會,進而使穆斯林改信基督教。
1095年的秋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克勒芒召開的宗教大會上發表蠱惑人心的演說:“上帝的孩子們啊,我們東方的聖地耶路撒冷給異教徒占領了。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啊。上帝要你們趕快去奪回我們的聖地。要知道,東方國家遍地都是蜜和乳,簡直是第二天堂,你們還不趕快響應上帝的號召嗎?”
烏二班二世宣稱,去東方將獲得大量戰利品,參加者可以延期償還債務。教會還欺騙農奴說,參加東征可以獲得人身自由,還答應饒恕他們的一切罪過,並且保證每一個戰死的人,他的靈魂都可以直接上天國。於是2萬名農奴,在一個叫彼得的教士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向聖城出發了。稍後,貴族們在安置好他們的家產後,也組織了一批較具傳統性的正規軍隊加入東征的行列。東征的參加者,都在衣服上縫上十字作為標記,因而稱為十字軍。這樣,由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主發動的、前後共8次、曆時兩個世紀之久的十字軍東征(1096—1291年)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這場“十字架反對新月”的戰爭,除了收複聖地外,尚有其他的動機。貴族、王室,尤其是年輕人則希望在東征中獲得新的領地。或者說,他們參加十字軍的目的和平民一樣,在於渴望獲得現有的社會中所無法追求到的利益與機會。
11世紀,西歐國家城市興起,國內外貿易迅速發展。商人們把東方的貴重絲織品、精致香料和甘醇的葡萄酒大量地運回歐洲,極大地刺激了封建貴族對東方的貪欲。而一批批朝聖者到東方後,為那裏繁榮的經濟、宏偉壯觀的廟宇、宮殿和悠久燦爛的文化所吸引。於是,東方富庶的神話在西歐到處流傳。人們以為隻要對這個“地上天堂”進行一次遠征,便會帶來無窮的財富。教士們狂熱地宣傳:“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富有。”
農奴渴望在那裏獲得土地和自由,騎士們夢想在東方發財致富、大小封建主希望擴展自己的領地,商人們熱衷於奪取東方的港口和市場,獨霸東西方貿易。現實的物質利益使社會各階層都緊急行動起來了。他們彙聚在一起,像浪濤一樣湧向東方。
1096年春天,法國北部、中部和德國西部窮苦農民組成的十字軍,首先分別從本鄉出發,踏上了征途。他們衣衫襤褸,有的還拖家帶口,幻想著到富饒的聖地去安家樂業。然而,這批烏合之眾的“窮人十字軍”,曆盡艱辛到達小亞細亞草原時,他們遇到的是塞爾柱土耳其人裝備精良的鐵騎。一場惡戰之後,“窮人十字軍”大部分被殲滅,隻有一些人僥幸逃回,他們帶回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悲傷與慘痛的記憶。秋天時,由騎士組成的十字軍,開始從法國、意大利和德國西部出征。他們由封建領主率領,武器準備精良,組織也比較嚴密,總數約四萬人。經過小亞細亞半島,向耶路撒冷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