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但丁是中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那麼,薄伽丘可以說是中世紀意大利最傑出的小說家。他創作的《十日談》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
1348年,意大利中部城市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可怕的黑死病。這場瘟疫將這個城市的一半人口帶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僥幸沒有死的人為了躲過劫難也紛紛逃離家園。一時間,城內十室九空,屍骨遍野,衰草連天,生機全無,猶如一座巨大的墳墓,陷入了死一般的靜寂之中……
這一事件發生後,意大利著名小說家薄伽丘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決心以此為背景,創作一部小說。經過數百個廢寢忘食的日夜勞作以後,在1350年,薄伽丘終於創作出了代表他文學最高成就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小說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為了躲避黑死病瘟疫,3名男青年和7名少女在諾維拉教堂不期邂逅了。他們相約帶著仆人一起離開被死神控製的佛羅倫薩城,到鄉村的一所別墅暫住。他們到那裏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10個人中推舉一人做領袖,並且商定,如果是男的,就稱“王”,如果是女的,就稱“後”;一切活動都由領袖來安排。領袖任期隻有一天,第二天就得換人。就這樣,在10天的時間裏,10個人每人都輪流當了一天的領袖。他們除了玩賞風景、唱歌跳舞外,便是開故事會,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總共講了100個故事。
《十日談》取材於曆史事件、法國中世紀傳說和東方民間故事,通過講故事、描寫事件、刻畫人物等手段,以精煉流暢的民間語言,塑造了國王、貴族、騎士、僧侶、商人、學者、藝術家、農民、手工業者等不同階層、三教九流、各具性格和特色的人物形象,由此展示出中世紀意大利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抒發文藝複興運動初期的自由思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小說以人文主義思想為主線,把批判和抨擊的矛頭直指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教會神聖的麵紗,嘲諷了它的虛偽和腐敗墮落,把僧侶們奢侈逸樂、敲剝聚斂、買賣聖職、鎮壓異端等種種黑暗勾當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前兩個故事裏,作者就直言不諱地宣布:“基督教充滿了罪惡、黑暗”,教廷的駐地羅馬是“一個容納一切罪惡的大熔爐”。這些思想和行動表達了當時的城市平民階級否定神權統治、掙脫宗教桎梏而自由發展的要求。小說中還對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進行了熱情的謳歌,指出中世紀所鼓吹的愛情是罪孽,神愛至上和天國幸福等禁欲主義觀點既違反自然規律又違人性,認為“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愛情的力量最不受約束和阻擋”,愛情可以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人有權享受愛情和現世幸福。小說同時也批判了封建特權的思想,認為人的高貴並不取決於出身,而是決定於人的才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決定於社會平等和男女平等。
顯然,這些思想都具有較強的曆史進步意義,代表著文藝複興時期許多具有遠見卓識進步人士的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這部小說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超越了時空和地域,是有史以來世界各國人民最喜愛的偉大作品之一。許多著名作家還把它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和創作素材的源泉。如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國納瓦爾的《七日談》,都是模仿《十日談》之作;莎士比亞的喜劇《辛白林》、《善始善終》,莫裏哀的喜劇《受氣丈夫》,萊辛的詩劇《智者納旦》,都是根據《十日談》中一些故事進行的再創作。還有許多作家,如拉·封丹、德·維加等人也都從《十日談》中汲取過創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