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英格蘭、法蘭西兩國間因王室聯姻、財產繼承和領土糾紛而形成相當複雜的關係,最後不得不動幹戈。從1337年到1453年,英法兩國斷斷續續地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戰爭,這就是英法曆史上的“百年戰爭”。
位於法國西北部、比利時西部的佛蘭德斯,臨多佛爾海峽,是13—14世紀歐洲最發達的毛紡織中心之一。法國企圖完全控製該城。但該城的主要生產部門毛紡織業卻須依賴英國輸入羊毛,因而市民都支持英國。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為奪取富饒的佛蘭德斯,率領英軍在法國登陸,百年戰爭從此開始。
戰爭初期,英軍先後取得克勒西戰役和普瓦提埃戰役的勝利,法軍連遭失敗,國王也當了俘虜,被迫對英國割地求和。1360年雙方簽訂《布勒丁尼和約》。法國利用戰爭的間隙,改革財政,整飭軍隊,於1369年發動攻勢,至1380年收複了大部分失地。1396年雙方又簽訂了為期20年的停戰協定。1415年英國又出兵法國,在阿金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隨後占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全境。1420年再度議和。1428年英國從其占領的法國領土南下,圍攻奧爾良城,法國麵臨著亡國之險。
奧爾良城是10—11世紀法國的王城和首都,是法國商業和交通的樞紐。這個通往南方的重要門戶一旦失守,法國就有全部淪陷的危險。1428年10月英軍包圍奧爾良後,在城周圍修建了幾十個堡壘,封鎖了全城。雖然奧爾良的軍隊奮勇抵抗,但是外無救援,解圍無望,人心渙散。此時法王查理六世已死,查理七世新登王位。查理七世退守到南方後,處境窘迫,派不出一員良將能夠解救奧爾良之危。正當法國人陷於絕望之中,一位年僅17歲的少女貞德挺身而出了。
貞德出身於法國香檳和洛林之間的唐瑞米村的一戶農家。她的家鄉就曾淪陷過,慘遭侵略者的蹂躪和踐踏,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長大以後她練就了一身作戰的本領。在祖國遭受危急之際,這個有膽有識的純潔少女,以拯救祖國為己任,毅然前往希農城查理七世的行宮謁見了國王。她聲稱自己獲得了上帝的啟示,法蘭西將得到“洛林邊境童貞女的拯救”是上帝的意旨。她以赤誠的報國之心,借著上帝的名義,排除了種種的阻礙,終於說服了國王,委任她率軍解奧爾良之圍。
1429年4月29日,貞德披堅執銳,騎著一匹高頭白馬,打著繡有聖母瑪麗亞像的白邊軍旗,率領3000援軍進入奧爾良地區。貞德到達前線後,親自偵察了英軍的陣勢,擬定好作戰方案,決定利用英軍圍城部隊據守要塞,各自為戰,兵力分散的弱點,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消滅敵人。她為了鼓舞奧爾良軍民的必勝信念、激發他們的鬥誌,在當時的條件下,她也隻能給自己披上一層宗教的外衣,她告訴奧爾良人自己是受命於上帝來解救他們的。否則,又有什麼辦法能讓人們相信她這個農家姑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