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太監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寶,我國雲南昆陽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並且艱苦跋涉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過。鄭和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明成祖朱棣走南闖北,他聰明伶俐,深得朱棣喜愛。後來,鄭和接受明成祖的特殊使命——出使西洋。當時,“西洋”指現在的文萊以西,印度洋沿岸各國。
公元1405年6月15日,鄭和告別了祖國,率領他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港浩浩蕩蕩出發了。鄭和的這支艦隊非常龐大,在當時是極罕見的。這支艦隊首先駛往占城。
這年深秋的一天,位於熱帶的占城國(今越南南部)首都天氣晴朗,一片歡騰。百姓們結群出城,來到海邊。男男女女,一個個把頭發紮在腦後,用嶄新的花布纏著。身上穿著嶄新短布衫,腰上係著各色腰巾,像過節日一樣。音樂家們擂起了大鼓,吹起了椰笛,聲音響亮,嫋嫋動聽。小夥子和姑娘們翩翩起舞,興高采烈。占城國的國王也出宮了。他騎著馴服的大象,戴著鑄有三座山的金冠,身披錦花手巾,兩腿和兩臂上都戴著黃金的鐲子,足穿玳瑁做的皮靴,腰束八寶方帶,看上去十分高貴威武。官員們騎著駿馬,緊跟在國王後邊。500名士兵在前後衛護。他們一手拿著雪亮的鋼刀,一手拿著皮製的盾牌,身背弓箭。雄赳赳,氣昂昂。看來,占城國今天準備迎接貴賓。
原來,他們今天準備迎接中國明政府派出的友好使團。以鄭和為首的遠洋,船隊今天就要來到占城國了。
占城是一個古老的國家,據曆史記載,早在公元2世紀我國東漢的時候就建國了。它的位置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東南沿海一帶。當時的印度支那半島東部沿海有兩個國家:北部是越南國,首都在升龍(今河內);南部就是占城國,首都也叫占城。占城國的全稱是“占婆補羅”。“補羅”是梵語“城”的意思,所以,“占婆補羅”簡稱“占城”。
“來了!來了!有好幾十條船呢!”占城百姓們高聲叫了起來。船隊越來越近了。這支船隊的確龐大,前後總共有62艘大船。最大的船,長四十四丈(100米以上),闊十八丈,可容1000人。中等的船,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每條船都張著12麵風帆。據說,全船隊共有27000多人,除了水手,還有通事(翻譯)、技師、醫師、炊事員和護船的士兵等等。船隊浩浩蕩蕩地抵達了海岸,水手們拋好錨,鋪上跳板,兩位明朝官員帶著隨從人員上岸了。他們快步走到占城國國王麵前,自報姓名說:
“大明國使節鄭和拜見國王!”
“大明國副使王景弘拜見國王!”
占城國王親自下象相迎,高興地叫他們免禮,並請他們向明朝皇帝問好。鄭和和王景弘代表明朝皇帝,向占城國王贈送了禮物;占城國王吩咐隨從人員拿出許多象牙、犀牛角和奇南香,賞賜給鄭和他們。百姓們唱歌跳舞,為兩國的友好熱烈慶賀。
占城國王請客人們入城。鄭和他們看見,城牆高大厚實,分成外郭和內城兩個部分。進了內城,隻見王宮的建築極為壯觀。大殿、寢宮都用磚瓦砌成,並且飾有各種木雕,有的雕成飛禽,有的雕成猛獸,莊嚴而又美觀。國王請客人們在大殿上飲酒。占城國的飲酒習慣很別致。每五至十人圍坐在一起,中間放著一個大酒壇,用三四尺長的細竹竿插入壇內,在座的人輪流吸竹引酒入口。酒味濃鬱可口,但都有糟味,非常奇特。賓主共敘友情,直至月落烏啼,東方發白,才盡興而散。原來,占城國的風俗是中午起床,要到半夜以後才睡覺;每逢月圓之日,總要飲酒歌舞一番。這大概是生活在熱帶的緣故吧。
鄭和他們在占城逗留了10餘天才離開。離行前,占城國王特地寫了一封信給明朝皇帝,托鄭和帶去。鄭和一看,占城的紙與中國的大大不同。原來,他們的紙是用羊皮做的,把羊皮捶薄熏黑,再用細竹削尖為筆,蘸上白灰寫字。鄭和對占城國王表示感謝,帶了書信辭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