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四世死後,攝政王理查德清除了以王後為首的伍德維爾家族及其隨從。1483年7月6日,理查德正式登上王位,稱理查德三世。當時英國局勢並不容理查德三世安心。
自從理查德登基以上,便在全國各地巡行,他竭盡全力迎合百姓的心理,收買人心,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可他逐步發現,他所做的一切無濟於事。他所到之處,人們都十分仇視他。更使他傷心的是他的根據地——北部邊疆的人們也都失去了往日對他的愛戴與尊敬。人們隻詢問愛德華四世兩個小王子的情況。理查德再也不能容忍了,他氣急敗壞地回到了倫敦,把倫敦塔衛戍長叫到麵前,命令道:“立刻處死兩個小王子!”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衛戍長拒絕道:“那是英國的王子,我沒有資格這樣做。”
理查德愣住了。過一會兒,他才憤怒地說:“交出倫敦塔的鑰匙!”
接著,他又找來自己的親信蒂勒爾爵士,讓他去執行。當天夜裏,蒂勒爾來到倫敦塔,趁王子睡熟時,用枕頭將他們捂住,使他們窒息而死。
理查德總算了卻了一樁心病。不過,他總覺得好像一直有個惡魔在尾隨著他。他的妻子和兒子在一年內先後都死去了。
1483年10月的一天,理查德正在宮中查看一些資料。一個侍從慌張地報告道:“陛下,白金漢公爵發動武裝叛亂了!”
理查德抬起頭,呆若木雞。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命令道:“查剿白金漢府,不許有一人漏網。”
這次動亂很快平息了。白金漢公爵被俘,遭到殺害。可是理查德越發感到,約克的老臣們紛紛離他而去,結成秘密反對派。理查德整日忐忑不安。
武裝叛亂失敗後,約克反對派又著手進行新的計劃。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裏奇蒙伯爵身上。裏奇蒙伯爵就是亨利·都鐸。他是蘭加斯特家族的旁支,是活下來的唯一的有王族血統的男性繼承人。1468年,愛德華四世平叛後,隻饒恕了50個蘭加斯特派人,當中就有年僅12歲的小男孩亨利·都鐸。約克反對派通過一係列暗中活動使亨利·都鐸與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締結了婚姻,也使昔日不共戴天的蘭加斯特派遺老遺少與約克派新、舊貴族在反對理查德三世的旗幟下結成了同盟。
亨利·都鐸長期以來一直住在布列塔尼和法國。他在聚集力量,準備殺回國內。這時,時機已經成熟,一切反理查德三世的人都集中到他的大旗下了。法王查理八世向他提供了資助,他立即率眾從阿弗勒爾港啟程回到國內。當部下達到五千餘人時,亨利·都鐸傳令揮師東進。
亨利·都鐸慷慨激昂地宣布道:“理查德是篡位者,我帶領全英國人奪取勝利果實。”
理查德三世聞訊,馬上召集人馬,準備抵抗。但幾天過去,應召者寥寥無幾。理查德立刻命令每戶都要出人出力,不然沒收財產,頑抗到底者殺頭。這樣,總算聚集了一萬人馬。8月22日,雙方在博斯沃思展開了決戰。
隻見丘陵地帶的一片窪地上,對峙著裏奇蒙伯爵的五千兵馬和理查德的一萬人馬,左右兩邊的山坡上則駐紮著威廉·斯坦利爵士和斯坦利勳爵的兩支部隊,各有數千人。一眼看去便知國王一方占有絕對的優勢。他的軍隊比對方多一倍,而指揮官是能征善戰的諾福克公爵和諾森伯蘭伯爵,還有斯坦利兄弟倆指揮的兩支部隊助戰。
戰鬥打響之後,雙方先是相互炮擊,然後互射箭矢。等到雙方發起衝鋒開始搏鬥時,威廉·斯坦利爵士的三千人公開倒戈,站在裏奇蒙一邊作戰。斯坦利勳爵則隔岸觀火,按兵不動。原來,當初他就不願意參戰。理查拿他的兒子作人質,為了兒子的性命,他不得不來到戰場。理查德命令道:“倘若不立刻參戰,你的兒子將即刻成為刀下之鬼!”
勳爵冷笑著說:“我還有別的兒子。”
理查德聞聽,暴跳如雷,立刻命令:“立即處死他的兒子!”
侍從們左顧右盼,無人動手。原來,他們都想看看形勢再說,誰也不願與斯坦利家結仇。這時,曾經與理查德在北方親密合作十年的諾森伯蘭伯爵也在關鍵時刻撤離戰場,坐山觀虎鬥。理查德眼看著眾叛親離,歇斯底裏地大喊著:“叛徒!你們都是叛徒!”喊罷,他發瘋似地衝上戰場,直奔裏奇蒙砍去。他先砍翻了裏奇蒙的旗手,又砍倒了裏奇蒙的貼身侍從,然後跟裏奇蒙廝殺起來,兩人殺得難解難分。威廉·斯坦利爵士率領部下衝了過去,把他倆分開。裏奇蒙被保護起來。理查德三世奮力拚殺,終於被眾人打倒在地,亂刀砍死了。
理查德三世一死,他的部下紛紛投降。一直佇立觀戰的斯坦利勳爵策馬上前,從茂盛的荊棘下拾起沾滿塵土和血跡的王冠,把它戴到戰勝者亨利·都鐸的頭上。人們稱他為亨利七世。
從此,在英國開始了一百多年的都鐸王朝的統治。亨利七世精明強幹,在他統治時期,英國社會較為繁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