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旅
古埃及人從未想過要寫一部編年史,把發生的一切真切詳實地記錄下來。盡管他們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文字。他們的曆史寫在壁畫上、浮雕中或者墓壁上,散碎零星。
可是,古埃及人卻是第一個書寫曆史的民族。
法國曆史學家艾黎·福爾曾經說過:古代埃及是文明社會在曆史表層的第一次湧動。它好像誕生於虛無,而後越過頂峰,又回歸於虛無。它是出現在曆史地平線上,並且具備明確形態的社會中離我們最久遠的文明。
很讚同古埃及文明誕生於虛無的說法。在這之前,我們對人類社會的了解僅限於刀耕火種。古埃及人從虛無中走出來,播種文明的種子。收獲的果實被繼續作為種子撒播到世界各地。她在繪畫、雕刻、建築等方麵的成就,影響了後繼者,並結出了更為豐碩的果實。
沒有人能體諒一個獨行者在黑暗中孤獨的摸索。作為人類文明之始的古埃及無疑就是那個黑暗中的獨行者,還是讓我們去看看這位獨行者踉蹌而堅實的腳步吧。
你從哪裏來,我的朋友
古埃及人並不是尼羅河流域的土著,截止到目前為止,尼羅河流域沒有找到過任何古人類活動的遺跡。
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在兩萬年前尼羅河畔開始有氏族部落生活。他們靠采集和狩獵生活。大約公元前5000年左右開始向尼羅河穀聚集並定居下來。
但是這支氏族部落從哪裏而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最久遠古老的猿人化石是1974年在肯尼亞與埃塞俄比亞交界的地區被發現的,據考證距今320萬年左右。這是一個女性猿人化石,被公認為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開始直立行走的猿人化石。
有學者認為非洲的原始部落是古埃及人的祖先。他甚至認為,這個尼格羅的部落是所有人類的祖先。這個非洲部落形成於大約20萬年以前,10萬年以前走出非洲遷到西亞,6萬年以前到了亞洲各地,4萬年前到達大洋洲,3.5萬年前到達歐洲,最後跨越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據說他們用的還是高科技的遺傳學技術。
有這麼精確的時間表,看來他認為人類膚色的不同是因為太陽光照強度的差異造成的了。
從地域上考察埃肯邊界距離尼羅河流域並不是很遠,用幾百萬年的工夫走到尼羅河流域,也完全存在這種可能。而且他還真的為他的說法找到了一些佐證。比如按照格洛吉爾氏定律,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中進化來的熱血動物會分泌一種真黑色素。在馬裏埃塔發掘出的木乃伊表皮和真皮間同樣發現了相當多數量的這種真黑色素。而且許多希臘和拉丁學者都曾把埃及人描寫為尼格羅人。比如:亞裏士多德、盧西安、迪奧吉尼斯·拉爾蒂阿斯等人。
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尼格羅人是十八王朝以後出現的。早期生活的古埃及人是白種人,盡管他們的皮膚確實有些暗黑。
還有一派則認為古埃及是一個混合民族。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是非洲和歐亞要塞,早期的人類為了生存的一致目的走到了一起。一個比較有力的證據是河穀地區發現的幾具非常古老的遺骸,已辨認出他們屬於克魯馬濃人、亞美種人、尼格羅種人、盧科德姆人。
堅持這幾種說法的人爭論不休,最終把官司打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開羅舉辦的學術討論會上。會議進行了好幾天,結果誰也沒能說服誰,最後隻好無果而終。
還是看看古埃及人是怎麼描述的吧。古埃及的紙莎草文獻認為他們是“起源於用鼻子吸入萬靈氣體的生物”,這話看似很有道理,其實等於沒說。
在古埃及人以寫實見長的壁畫或者雕像上,也同樣找不到答案。《拉霍太普夫婦》雕像是埃及第四王朝早期作品。在這尊雕塑中,拉霍太普皮膚為棕褐色,他的妻子皮膚則是淺黃色。另外古埃及藝術品中的一些肖像也各不相同:有的顴骨高聳,有的肥胖、卷唇,有的鼻子呈弓形,最常見的卻是鼻大而直,在南方的肖像中比較常見的是扁平鼻子和厚嘴唇……
國家機器的誕生
好像商量過一樣,每一個民族都選擇建立自己的國家並產生君主。也有例外,但這些民族都滅亡了,或者至今仍生活在幸福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裏。
古埃及人無疑走在了人類文明的最前沿。
在經過簡單的村村聯合之後,古埃及的氏族體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壯大。這種簡單的村村聯合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內在的原因是隨著農業生產及畜牧業的發展,那種舊的氏族體係已遠遠不能適應這種新興的生產力。外在的原因則是需要一個強大的氏族部落來抵禦一些外來部落的劫掠——種植或者養殖又哪有偷或者搶來得更快捷更便利呢?
一台機器上的齒輪越多就越需要一個中樞齒輪的帶動,強大的氏族公社呼喚著更先進的領導方式。古埃及人最先選擇的是神的統帥。他們用自己創造的神靈來管理和約束自己,這可是一個絕對完美的黃金時代。
與其說是神在統治著這個時期的古埃及,倒不如說古埃及人在靠自己樸素的道德約束力在維持著氏族公社的和諧。據說,在這個幸福的時期裏,沒有任何疾病死亡和災難的困擾。曆史上又被稱為“拉的時代”、“俄賽利斯時代”,或叫“赫拉斯時代”,也就是眾神統治的時代。
古埃及的神是生活在地上的,當然也是古埃及人要求他們的神生活在地上,可能為的是方便眾神解決地上凡人的紛爭吧。
可是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除了吃穿用度之外,剩餘的生產生活資料越來越多。氏族內部紛爭也就越來越多,單靠區區那幾位虛無飄渺的神靈已解決不過來了。而且神隻提供解決原則,而不能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神不會說明這片被水淹過的土地界線究竟在哪兒,一隻被人爭奪的羊羔到底是誰家的母羊所生。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自稱是具有“神的血統”的人出現了。也許他真的能處理各種複雜的爭端,也許他隻是一個招搖撞騙的騙子。但有一點很重要,他最終取得了古埃及人的信任。大家都把他叫人間法老。直到最後,古埃及出現了一個叫米尼茲的人間法老。他是不是一個公正的法官不甚清楚,但他絕對是一個勇敢的莽夫。據說就是他憑借武力統一了整個埃及。
從此,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的王朝時代開始了。
法老
“法老”這個詞是埃及古王國時期最後的首都所在地孟斐斯的王宮的希伯來語音譯,跟隨著喜克索斯人入侵而來到埃及的希伯來先民,用這個詞來稱呼曾經住在那裏的國王們。
近代的人沿襲《聖經》而使用“法老”這個詞指代統治古埃及的君主。法老的意思很獨特。它並不代表統治者本人,而是代表神祗授給統治者的居所。它的最初的意思其實應該是大房子,居住這種大房子的人自然是法老王了。語言中有許多變幻的東西,拿特定的住所代表其人也有許多類似的先例。所以把古埃及國王叫成“法老”也就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了。
古往今來對國家首領的稱號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國王是最通行的稱呼。其他包括皇帝、元首、首相、總理、總統……從字麵意思上都能理解他的至高無上。大房子也是一樣。看來古埃及中有權利居住神授的大房子的隻有國王一人了。
從氏族公社到中央集權的國家,法老王的作用越來越大,隨著作用的不斷增大他的特權也跟著越來越大了。意識到自己的這份特權以後,法老王就再也不肯把這個寶座讓給別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的兒子成了惟一的選擇,盡管他並不一定傳位給最大的兒子,但肯定他不會把這個寶座讓給看門人的兒子去做。如果沒有兒子,女兒也是能擔任法老王的。古埃及人根本沒有男尊女卑的想法。
這種範圍後來引申得比較寬泛,如果有誰有幸娶了法老王的女兒,在法老王沒有兒子的情況下,也有權利擔任法老王。
法老王在國家中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所有諸如修建陵墓,對外征討,抵抗侵略之類的命令都由他來下達。但並不是說他像中國的皇帝那樣自在逍遙,古埃及的法老也有不好當的時候,關鍵時刻,他是要去帶兵打仗的,很多位法老王都有東征西討的曆史記載。(當然中國也有類似的禦駕親征,但從出現的頻率和所冒的風險上和古埃及的法老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而且在他上了年紀以後,還要在臣民麵前證實自己“廉頗不老”,才可以獲得繼續執政的資格。
具體證實的辦法,是跟著一頭毛驢到梯形金字塔的廣場上去跑整整28圈。看來很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在講求幹部隊伍的年輕化了。
正如中國的皇帝中有人愛吟詩作畫,有人愛殺豬賣肉一樣,3000年前古王朝出現的幾百位法老王也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II)是老婆孩子最多的法老,他有100多個老婆,兩百多個孩子。有12個兒子死在了他的前頭。
杜德摩西三世(TuthmosisIII)是最小心眼的法老王了,因為討厭他的母後哈謝普蘇(Hatshepsut),他破壞了他母後建造的所有標誌性建築。
阿曼霍特普二世(AmenhotepII)要算力氣最大的法老王了。他的弓強勁得沒有一個士兵能拉得開。在一次慶典演練中,他用這張弓一連射出了300支箭,而且支支都穿透了銅製的靶心。
父親是勇敢的力士,他的兒子阿曼霍特普三世卻成了最怕老婆的法老,照現在說法就是“氣管炎”。為了取悅他的伊拉克老婆,在15天裏就掘出了一座1700公尺長的人工湖。而且就是這個怕老婆的法老王,吹牛說自己在一次圍獵中一舉射殺了56頭野牛。
阿曼霍特普三世是夠能吹牛的,但還不能當選為“最能吹牛的法老王”,因為那個小心眼的杜德摩西三世曾說過,“他在一小時裏殺了120頭大象和120頭野牛”,以及曾經在“一眨眼的工夫裏殺了7頭獅子”!
古埃及的王朝
研究古埃及曆史的工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開始了。當時亞曆山大大帝剛剛去世,約托勒密王朝第一、二代國王在位時期,一個埃及名叫曼內索的祭司用希臘文寫了一本30卷的埃及曆史書,翻譯過來可以直接叫《埃及曆史》或者《埃及史冊》。他借助一些紙莎草紙文獻和一些零星的記載把他所知道的所有法老王劃分成30個王朝,這種劃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令人惋惜的是,這本書在愷撒大帝征服埃及的時候付之一炬,隻有一些零星的內容傳世。
書中不少資料源自一些民間的傳說。美國考古學家布雷斯特曾經批評曼內索的這部史書其實是本民間的童話。也許布雷斯特先生把美國曆史和埃及曆史等同起來看了。在他看來,法老的年代表應該像南北戰爭一樣,精確到年月日,甚至時分秒才夠準確。但不管布雷特先生怎麼看,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曼內索編寫的法老人名表是考古學家們惟一可以借鑒的東西。
不管曼內索的曆史寫得如何離譜,我們都無權指責。因為即便到今天,我們對一些具體年代的推斷也同樣相差懸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尼斯統一古埃及那一天,標誌著埃及曆史的開始,也算是埃及古王朝的開始。讓我們看看著名的史學權威們在這一年份上的分歧吧:
商博良:公元前5867年;
萊索爾:公元前5770年;
伯克:公元前5702年;
翁格爾:公元前5613年;
馬利耶特:公元前5004年;
布魯格施:公元前4455年;
勞斯:公元前4157年;
沙巴斯:公元前4000年;
萊普西亞斯:公元前3892年;
班森:公元前3623年;
布雷斯特:公元前3400年;
愛德華·邁爾:公元前3180年;
威爾金森:公元前2320年;
帕莫爾:公元前2224年。
而最近,又有學者考證為公元前2900年,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學術界的百家爭鳴作為我們的既定方針。其實不管我們承認於否,一個2300年前的人寫曆史,本身就已經是在曆史之中了。
這些考古學家們用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而且看似都有自己的道理。比如有的學者首先考證出正確的法老名單,然後把他們統治的時間累加起來作為古埃及的大致年代表。有的根據一些規律性的天體運動的記載來推斷曆史年份。十八王朝的開始年份公元前1580年就是根據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天狼星的出現推斷出來的。
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的埃及學學者凱特·斯賓塞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又介紹了她的新方法,她富有創造性地提出了古埃及人金字塔的建造定向是根據星象來判斷的。而大北鬥七星柄上的開陽星和小北鬥七星勺上的考詫伯星的連線就是古埃及人南北定向的標準。可是由於天體運動,這兩顆星在公元2467年才正好指向正南正北。此前此後都會有一些偏差。具體年份的偏差大小可以根據天體運動的規律推算出來。拿這樣一個表去套金字塔實際建築走向偏差就能知道金字塔的建築年份了。再根據金字塔銘文,法老的年代也就差不多知道了。
據說這種方法誤差不會超過10年。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學術界就是這樣,方法越多也就越熱鬧。
後來隨著一些重要曆史文物的出土,各時代的法老名單取得了認識上空前的一致。先是巴勒莫石刻和紙草國王錄。1843年意外地挖出來一塊卡納克碑,上麵居然刻著從舊王國時期到十八王朝所有法老王的名字。而另外一塊從古墓裏挖出來的撒卡拉碑,除了刻有給奧西裏斯的讚歌之外,還有給58位法老王的禱詞,那58位法老王的名字排成兩行,算給我們提了個醒。
而後來最重要的就是西索斯神廟的走廊裏發現的阿拜多斯浮雕了。畫麵是西索斯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祭祖的畫麵,畫麵上麵包、啤酒、羊肉、鵝肉、香爐和其它祭祀用品刻畫得逼真傳神。西索斯一世手裏舉著香爐。祖先的名字刻成兩行,共76人。也就是這個香爐上的名字成了我們現成的資料。
有這幾樣東西互相補充,彼此考證,我們才有了一個基本完整正確的法老王名單。
30個古王朝
30個古王朝3000年的文明史,我們有理由用一些筆墨把這30個古王朝一一列舉出來:
前王朝時代(公元前3050~前3100年)
蠍王朝(King Seorpion)
偌
卡
納爾邁(King Narmer)
古王朝時代(公元前3050~前2686)
第1王朝(公元前3050~前2890年)
美尼斯(Menes)
德傑(Djer)
瑞內博(Wadj)
德聞(Den)
安迪傑伯(Anedjib)
瑟默凱特(Semerkhet)
伽阿(Qa)
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
豪特普斯凱牟威(Hotepsekhemoui)
瓦迪耶
尼涅提耶爾(Nynetjer)
塞尼德
潑瑞布森(Peribsen)
塞凱密布
卡瑟凱姆威(Khasekhemoui)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前2135年)
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575年)
塞納克特(Sanakht公元前2650~前2630年)
喬賽爾(Djoser公元前2360~前2611年)
塞克海赫特(Sekhemkhet公元前2611~前2603年)
卡巴(Khaba公元前2603~前2599年)
胡尼(Huni公元前2599~前2575年)
第4王朝(公元前2613~前2494年)
斯內夫魯(Snefrou公元前2575~前2551年)
胡夫(Sneferu公元前2551~前2528年)
瑞傑夫(Radjedef公元前2528~前2520年)
卡夫拉(Khafre公元前2520~前2494年)
尼布卡二世
麥克諾斯(Mykerinos公元前2490~前2472年)
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公元前2472~前2467年)
第5王朝(公元前2465~前2323年)
烏斯卡夫(userkaf公元前2465~前2458年)
薩胡瑞(Sahoure公元前2458~前2446年)
耐弗瑞卡拉-卡凱(Neferirkara Kakai公元前2447~前2427年)
赦普塞斯卡拉-艾斯(Shepseskara Isi公元前2426~前2419年)
瑞弗(Raneferef公元前2419~前2416年)
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公元前2388~前2356年)
烏納斯(Wenis公元前2356~前2323年)
第6王朝(公元前2323~前2150年)
特蒂(Teti公元前2323~前2291年)
派佩一世(Pepy I公元前2289~前2255年)
邁瑞拉(Merenra公元前2255~前2246年)
佩皮二世(Pepy II公元前2246~前2152年)
莫瑞爾二世
尼托克裏斯王後(Nitocris)
第一中間期(公元前2135~前1937年)
第7王朝、第8王朝(公元前2150~前2135年)
賈卡爾
尼夫考爾(Netrikare)
尼夫考忽爾(Neferkahor)
尼夫裏爾卡爾二世(Neferkahre II)
第9至第10王朝(公元前2135~前1986年)
莫依伯
科提(Kheti)
莫裏卡爾(merikare)
依提
第11王朝(公元前2134~前1937年)
南方,都城底比斯,3位安特夫(Antef)法老門圖霍特普一世
依捏特夫一世(Inyotef I 公元前2074~前2064年)
依捏特夫二世(Inyotef II公元前2064~前2015年)
依捏特夫三世(Inyotef III公元前2015~前2007年)
尼布赫伯特爾
門圖霍特普二世(Montuhotep II公元前1986~前1956年)
門圖霍特普三世(Montuhotep III公元前1956~前1944年)
門圖霍特普四世(Montuhotep IV公元前1944~前1937年)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37~前1668年)
第12王朝(公元前1937~前1784年)
阿門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公元前1937~前1908年)
森烏塞特一世(Senwosret公元前1917~前1872年)
阿門內姆哈特二世(Amenemhet公元前1875~前1840年)
森烏塞特二世(Senwosret公元前1842~前1836年)
森烏塞特三世(Senwosret公元前1836~前1817年)
阿門內姆哈特三世(Amenemhet公元前1817~前1772年)
阿門內姆哈特四世(Amenemhet公元前1772~前1763年)
塞貝克內菲瑞王後(Sebekneferoure公元前1763~前1759年)
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784~前1070年)
第13、14王朝(公元前1784~前1668年)
116年裏65位國王在世
約有40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埃及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不過是喜克索法老的封臣。
威格夫(Wegaf)
安特夫四世(Antef IV)
郝(Hor)
叟伯克侯特普二世(Sobekhotep II)
汗傑(Khendjer)
叟伯克侯特普三世(Sobekhotep III)
耐夫侯特普一世(Neferhotep I)
叟伯克侯特普四世(Sobekhotep IV)
艾(Ay)
耐夫侯特普二世(Neferhotep II)
第15至第16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
第16王朝稱為“小喜克索王朝”,隻存於三角洲東部。“大喜克索王朝”有5位法老。
塞斯(Sheshi)
亞庫赫(Yakubher)
基安(Khyan)
阿波比一世(Apopi I)
阿波比二世(Apopi II)
艾納斯(Anather)
亞考班(Yakobaam)
第17王朝(公元前1668~前1570年)
14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其周圍地區。他們是喜克索的封臣。最後3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與北方的喜克索人鬥爭。
叟伯克沙夫(Sobekemsaf)
安特夫七世(Antef VII)
塔阿一世(Taa I)
塔阿二世(Taa II)
卡莫西斯(Kamosis)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帝國(公元前1560~前1070年)
第18王朝(公元前1570~前1293年)
阿赫莫斯一世(Ahmosis公元前1539~前1514年)
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公元前1514~前1493年)
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公元前1493~前1481年)
圖特摩斯二世(Thutmose II公元前1481~前1479年)
海特西普蘇特(Hatshepsut公元前1473~前1458年)
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公元前1479~前1425年)
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II公元前1427~前1392年)
圖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公元前1392~前1382年)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382~前1344年)
阿赫那吞(Amenhotep IV公元前1352~前1336年)
斯門卡爾上(Smenkhkare公元前1337~前1336年)
圖坦卡蒙(Tutankhamun公元前1336~前1327年)
阿埃(Kheperkheperure公元前1325~前1321年)
霍連姆赫布(horemheb公元前1323~前1295年)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5年)
拉美西斯一世(Rameses I公元前1295~前1294年)
塞蒂一世(Sety I公元前1294~前1279年)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公元前1279~前1213年)
邁瑞普特(Merenptah公元前1213~前1203年)
阿門邁蘇(Amenmessu公元前1203~前1200年)
塞蒂二世(Sety II公元前1200~前1194年)
薩普特(Saptah公元前1194~前1188年)
陶斯瑞特王後(Tausret公元前1188~前1186年)
第20王朝(公元前1185~前1070年)
塞塔克特(Sethnakht公元前1186~前1184年)
拉美西斯三世(RamesesIII公元前1184~前1153年)
拉美西斯四世(RamesesIV公元前1153~前1147年)
拉美西斯五世(RamesesV公元前1147~前1143年)
拉美西斯六世(RamesesVI公元前1143~前1136年)
拉美西斯七世(RamesesVII公元前1136~前1129年)
拉美西斯八世(RamesesVIII公元前1129~前1126年)
拉美西斯九世(RamesesIX公元前1126~前1108年)
拉美西斯十世(RamesesX公元前1108~前1099年)
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esXI公元前1099~前1069年)
第三中間期(公元前1070~前767年)
第21王朝
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塞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裏霍爾(Herihor)和皮納傑姆。
第22到第23王朝
(即利比亞王朝)12位法老,舍鬆契(Sheshonq)一世至五世、奧索爾孔一世至四世、塔克羅特一世至三世。
第24王朝
特夫納克特(Tefnakht)建於薩伊斯。他的繼任者是波科裏斯(Bocchoris)。
伊索比亞和薩伊斯的複興(公元前767~前525年)
第25王朝(公元前767~前656年)
皮耶
沙巴闊(Shebaka 公元前712~前698年)
攝比特庫(Shebitku 公元前698~前690年)
塔哈卡(Taharqa 公元前690~前664年)
坦沃塔瑪尼(Tantamani公元前664~前657年)
第26王朝(公元前672~前525年)
薩姆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公元前664~前610年)
尼科二世
阿瑪西斯(Amasis 公元前570~前526)
薩姆提克二世(Psammetichus II 公元前610~前595)
波斯王朝
第27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
岡比西斯
大流士(Darius)
薜西斯(Xerxes)
阿爾塔薜西斯(Artaxerxes)
大流士二世
第28王朝(公元前404~前399年)
阿米爾泰(Amyrtee)
第29王朝(公元前399~前380年)
孟德斯王朝,5位君主,包括2位 納菲裏蒂斯(Nepheritis),普薩摩蒂斯(Psammouthis)和阿科裏斯(Achoris)。
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
納克塔內波一世創建於 塞本尼托(Sebennytos)。另二位法老為納克塔內波(Nakhthorheb)二世 和提奧斯(Teos)。
公元前343-332年,3位波斯君主統治埃及:阿爾塔薜西斯三世、阿爾塞斯(Arses)和大流士(Darius)三世。
希臘王朝(公元前332~前30年)
馬其頓王朝(公元前332~前323年)
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公元前332~前323年)
菲利普(Philip Arrhidaeus 公元前323~前316年)
阿黑大由斯(Arrhidaeus)
亞曆山大四世(Alexander IV 公元前316~前304年)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30年)
托勒密(Ptolemy)一世到托勒密十一世
克利奧帕特拉二世(Cleopatra)
托勒密十二世
尼歐斯-狄奧尼索斯(Neos Dionysos 公元前80~前58年)
伯利尼斯四世王後(Berenice IV 公元前58~前55 年)
托勒密十三世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後Cleopatra VII)
托勒密十四世(愷撒裏安)
羅馬王朝(公元前30~前395年)
公元前30年,屋大維(Octave)征服埃及。不過從公元前59年開始,埃及其實已經是羅馬的保護國。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領埃及。
史前期的埃及
古埃及的舊石器時代相對晚一些。在碳14定位為17000~18300年以前的庫巴尼耶遺址上,最早發現了加工稻穀的石器,主要有石臼、石杵和石磨盤。這表明在那個時期古埃及人已經知道給收獲來的穀物脫去那層令人討厭的硬皮了,而工具就是隨處可見的石頭。
而定位於14560年前的圖什卡附近的古人類遺址上也發現了同類型的石磨具和一些很薄的石片。那些石片據推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代替的是鐮刀的作用。後來在庫姆-溫布、伊斯納等地都發現過這樣的石器。也許我們還很難把這叫做文明,畢竟使用一些天然的石塊來做一些簡單的加工,是猴子也會做的事情。更何況古埃及人做這一切並不比誰要早呢。
但過了僅僅幾千年,古埃及文明的萌芽就開始不聲不息地破土而出了。那個時候它的周圍早已經鬱鬱蔥蔥了,可就是這棵誰也沒有在意的小芽竟然長成了後來令所有人類都歎為觀止的參天大樹。
大約12000年前,在埃及東部沙漠的拉克特綠洲地區發現了箭頭和鐮,這表明古埃及已經步入中石器時期。而現在所知埃及最著名的新石器農業文化是位於埃及中部的塔薩-巴達裏文化、法雍文化和位於北部三角洲西部的梅裏姆達文化。這些文化都是農牧業混合文化,已經有證據表明那個時候的古埃及人已經懂得了農業灌溉。而且在遺址中居然發現了紅海的貝殼,除了表明和外部的交往以外,這個東西不由讓人聯想起很多古人類群落都曾把它當作一般等價物。莫非那個時候,古埃及人也在拿它作最初的貨幣?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巴達裏文化時期,古埃及的農業文化就已經非常發達了。巴達裏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4500年。當時的古埃及人已經開始定居下來。主要食物來源是種植業,也從事畜牧養殖和漁獵。種植的品種主要有穀物、大麥、小麥、亞麻等農作物。除了一部分精心打磨的石鏟、石鋤、石刀以外,還發現了部分銅刀、銅錐等銅製品。當然那還隻是未經冶煉的礦石製品。
在手工業方麵,巴達裏人也有了人類文明的氣息,他們已經能夠燒出一種質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具有特色的黑頂陶了,而且會用亞麻織布,會用骨針縫製衣服,會用紙莎草編製籃子。
可以確信,那個時候的巴達裏人已經有了靈魂觀念,在同類死後,他們用土葬的方式處理屍體,並且還埋入一些食物和用具作為陪葬,希望死者能在另外一個世界裏繼續自己前世的生活。從墓葬的規模和殉葬的物品來看,死者之間貧富差別很小,而且遺址中曾發掘出一些女性的小雕像,所以很多學者推測巴達裏人還過著母係氏族的生活。不過,這個時期的古埃及文化,已經躋身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前列了。
涅伽達文化Ⅰ時期也叫阿姆拉特時期,一般認為這個時期在公元前4000年前。從這個時期開始古埃及進入金石並用的時期。經過冶煉的銅器開始出現並得到廣泛使用。從石頭到金屬,人類文明的進程可謂邁出了一大步。不管如何打磨,石頭說到底還是受到本身材質的限製。而金屬就不一樣,它經過冶煉、鑄模、鍛打、淬火及至現在的車銑鏜刨,無論從外觀還是內在的性質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今天金屬器具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資料,不能不說和人類祖先的智慧有直接的關係,而這一步就是從冶煉開始的。
在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已經有了私有製的萌芽,有力證據之一是這一時期墓中的陶瓷器具上都刻有符號。而且同一墓中所有陶具的符號相同,而與其他墓中的符號卻無一雷同。這大概是標示出這個陶罐是屬於張三還是李四吧。
在涅伽達地方的1610號墓中出土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後來王權標誌之一的紅冠形象。在這一時期與下一時期(即格爾塞時期)之交的涅伽達1540號墓中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隻象征王銜符號的鷹的形象,在這裏,我們看到王權已經萌芽。
最早的城牆也是這一時期發現的,地點在狄奧斯波裏·帕爾伏。相信在氏族社會時期是毫無必要費力地建造這種東西的。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看來這一時期的城市已經有了保護自己的迫切需要。如果想保護的隻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大可用遷徙的方式。這一次看來需要保護的是不容易帶走的財產,而威脅則來自同樣從氏族部落中過渡過來的同類。
幾乎從文明誕生之日起,人類最大的威脅不再是幹旱,不再是洪水,不再是瘟疫,而漸漸地變成了人類互相之間的屠殺和掠奪。城牆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但是一段粘土壘起來的東西又能擋得住什麼呢?
事實也證明了有了城牆以後,古埃及的戰爭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
公元前3500年,埃及曆史進入前王朝時代第二時期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也叫格爾塞時期。從出土的這一時期墓葬的情況已經明顯感覺到階級的形成了。在涅伽達文化Ⅰ時期發掘出的還隻是簡單的坑穴墓,而在涅伽達文化II期則發現了比坑穴墓豪華得多的磚坯畫墓。磚坯本來是蓋房子的原料,現在卻被用在造墓上,看來墓主的身份是有些與眾不同的。而墓裏的隨葬品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格伯陵某墓中發現的一片亞麻織品上,畫著幾隻大船,而一位衣冠華麗的貴人端坐在其中的一艘上;其他的人都在奮力劃槳,這表明那個時候的古埃及已經處於一種有人賣力劃船、有人悠閑坐船的階級社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