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蒙昧時代的阿拉伯半島(1 / 3)

蒙昧時代

阿拉伯史學界把伊斯蘭教誕生前的阿拉伯人的曆史階段,即《古蘭經》尚未降示給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時代統稱“蒙昧時代”。著名的阿拉伯曆史學家希提又把“蒙昧時代”劃分成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概念則指人祖亞當誕生至穆罕默德“奉命”為先知;狹義的概念則指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100年時間。

“蒙昧時代”是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出現的一個與信仰有關的宗教性術語,由於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廣泛傳播,這個術語在阿拉伯人中深入人心,蒙昧時代這一概念將阿拉伯人的曆史清晰的分成了兩個階段——伊斯蘭教誕生前和伊斯蘭教誕生後。顯然,在安拉尚未啟示先知穆罕默德的“蒙昧時代”就是指伊斯蘭教誕生前阿拉伯人所處的曆史階段。這樣的曆史分界方法,對阿拉伯人的曆史發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阿拉伯人也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曆史分期法,因為他們普遍認為,伊斯蘭教的產生使他們的民族曆史和民族文化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果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得出,“蒙昧時代”並不是單純從“愚昧無知”或“缺乏文化”的角度提出來的。這正如阿拉伯史學家費立波·希提所說:“‘查希裏葉’這個名詞,通常譯成‘蒙味時代’或‘野蠻時代’,其實,這個名詞的涵義是指阿拉比亞沒有天命、沒有獲得靈感的先知、沒有天啟的經典的那個時代而言的,因為像南埃拉比亞人所發展的那種具有學術文化的社會,要稱為蒙昧的社會、野蠻的社會,是有點困難的。”從以上材料分西,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古蘭經》中所說的“蒙昧時代”,就是指伊斯蘭教創立前,阿拉伯半島沒有出現阿拉伯人的先知,沒有出現占統治地位的一神教及其經典,因此沒有嚴明的統一律法,而廣大阿拉伯人正處於以部落經濟為單位,主要以原始崇拜為主的多神教時代。

沙漠裏的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文明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它是伊斯蘭教興起的地方。它位於亞洲的西南部,東西南三麵分別與波斯灣、阿曼灣、紅海和阿拉伯海相毗鄰,北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接壤,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整個半島絕大部分是沙漠,生活條件極為惡劣。雖然它現在以其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在人均收入上富甲天下,蜚聲世界,但在公元6世紀以前,這裏卻是個真正的不毛之地。由於古代半島上的居民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所以人們都把這個半島稱為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在地質學上被認為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延續,半島上有三分之一的地區為沙漠,中北部為內夫德沙漠,南部為魯卜哈利沙漠。由於地處沙漠,阿拉伯半島的地理氣候條件簡直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沙塵暴經常光顧這個地方,黃沙散漫、遮天蔽日,可見度幾乎為零,非常恐怖,就好像死亡隨時向你逼近。沙漠中的沙丘最大的高達300米,長20公裏,行人很難通過。除了沙丘之外,半島上還有許多地方是卵石覆蓋的戈壁灘和火山噴發的岩漿構成的“黑石沙漠”。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加之半島上的土地含鹽量過高,嚴重限製了植物的生長,所以半島上的植物品種並不豐富。椰棗是生長最多的植物,它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另外半島上還有多種果類和藥材、棕櫚、油橄欖等經濟作物,適宜農耕的地區還有少量糧食作物。由於幾乎沒有森林,所以阿拉伯半島野生動物極少。半島上絕大多數的動物是阿拉伯人喂養的家畜,如駱駝、馬、羊、毛驢等。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駱駝,沙漠中的遊牧人的社會生活時刻也離不開這種被稱為“沙漠之舟”的牲畜。但阿拉伯人認為最珍貴的家畜還是馬,阿拉伯良種馬具有健美、堅忍、靈活、忠實於主人的特點。

哪裏有動植物的生長,哪裏就有人類在居住,阿拉伯半島當然也不例外。在遠古時期的阿拉伯半島,居住著阿拉伯人的祖先閃米特人,簡稱閃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整個半島的阿拉伯人大致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從事著遊牧、農耕和經商。遊牧的阿拉伯人稱為“貝杜因人”,意思是“駝民”或“荒漠遊牧民”。他們主要牧養駱駝,也牧養馬和羊。

除了遊牧民和少數農耕民之外,阿拉伯半島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商業,這是因為半島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為商業貿易的天然場所。當時的東西方國際商道主要有三條,其中有一條是從印度洋經亞丁灣到也門登陸,再從也門經阿拉伯半島的漢誌地區(紅海東部沿岸)北上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由此轉入歐洲。由於當時的阿拉伯搶劫之風盛行,古代的商人在阿拉伯半島一帶經商,為了安全常常結隊而行。他們組成商隊,趕著許多頭馱著貨物的駱駝在沙漠裏行走,最多的可達1500頭駱駝。隨著商隊規模的不斷壯大,商隊的組織係統也越來越完善,發展到最後,每個商隊前麵有探路的前哨和引路的向導,中間有搬運貨物和驅趕駱駝的民夫,後麵有武裝保鏢,行走起來浩浩蕩蕩,儼然是一個部落組織。如此龐大的商隊在沙漠裏行走,自然需要適當的場所,以補充給養和飲水、休息或中轉貨物。當時漢誌地區的麥加城就非常適合商隊的需要,而成為商隊的貿易根據地和商品集散地。麥加城地處漢誌商路中段,城中有“滲滲泉”水可供過往商旅之需。

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經常給仰賴於自然而生產和生活的阿拉伯人帶來災害。加之,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下,這些災害往往是人力所無法抗拒的。自然而然的,循著宗教發展的軌跡,那時的阿拉伯人便將戰勝自然災害的希望寄托於超自然的力量,企盼出現救世主,還常常相信一些荒誕不經的迷信傳說。5、6世紀時,阿拉伯人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崇拜。在公元後最初的幾個世紀裏,由於阿拉伯人通過經商、戰爭等方式與外界發生的交往,使一些文明社會的宗教開始傳入阿拉伯半島,如猶太教、基督教、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等,它們均對阿拉伯人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這時阿拉伯人主要信奉的還是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等等。崇拜對象繁多,反映出阿拉伯社會這時處於四分五裂、各不統屬的狀況。到原始社會解體時期,阿拉伯社會出現了階級的分立對抗,各個部落崇拜自己的一種或幾種神,貶低別的部落神靈,所以社會矛盾時常同時表現為宗教矛盾。通過原始社會末期不斷的戰爭,阿拉伯社會經曆了大部落兼並小部落的曆史必然。較大部落和氏族貴族的出現,在宗教上的反映就是從眾多的神靈中產生出一些較為主要的神,如安拉便是其中的主要神之一。安拉原是麥加城的古來西部落信奉的神靈,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麥加人認為它是萬物的創造者和養育者。這種主要神的出現,可以視為由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過渡。當社會條件成熟時,一神教就會視時產生。

總的來說,在伊斯蘭教未誕生的7世紀以前,無論從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來看,整個阿拉伯半島社會發展都處於相當落後的社會狀態。驍勇好戰,成為這一時期阿拉伯人崇尚的習俗,這嚴重妨礙了半島內各個部落之間的交流、團結,使7世紀前的阿拉伯半島上的居民猶如一盤散沙,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遲滯了社會的進步。

阿拉伯最早的國家

從前文我們了解到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是沙漠覆蓋,但這並不意味著阿拉伯半島的所有地區都變成了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洪荒之地。實際上,當時阿拉伯半島有水源的綠洲,仍散居著許多部落民;尤其是在雨量和地下水源較充沛的南部——瀕臨亞丁灣的也門;西北部——俯臨紅海的希賈茲和東部——瀕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巴林、阿曼等地區都有阿拉伯人的部落在那裏生活繁衍,而且有些地區還建立了早期的古代阿拉伯王國,創造了絢麗多彩的阿拉伯古代文化。與此同時,遷徙北部的阿拉伯部落,也在肥沃的新月地帶建立了好幾個阿拉伯人的王國並創造了富有半島北部文化特色——多種文化融合的阿拉伯古代文化。在半島南部和北部阿拉伯人所建的區域性的城邦國家中,南部的麥因國、哈達拉毛國、蓋特班國、賽伯伊國和希米葉爾國和北部的奈伯特國、希賴國、泰德穆爾國和迦薩尼國等在阿拉伯人曆史上曾產生了較大影響,被認為是統一的阿拉伯伊斯蘭帝國建立前最重要的阿拉伯國家。

麥因國(公元前8~前3世紀)

麥因國古稱“米奈”(Minae),是目前史學家所知道的最早的一個阿拉伯王國。它存續於約公元前8世紀至前3世紀。麥因國地處也門的奈季蘭和哈達拉毛之間的焦夫地區。焦夫海拔1100米,三麵環山,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雨量和水源都較充沛,非常適合農業耕作,是阿拉伯人理想的定居點。

麥因國的首都在噶爾諾城,當地阿拉伯人則把它叫作“麥因城”,在當時是一個比較繁榮的文明城市。噶爾諾地處焦夫南部,該城坐落在一座向四麵傾斜的土丘上,比焦夫的海拔水平約高15米,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50米,並築有城牆,高約15米,東西城牆各開一個進出口。在部分城牆牆麵築有垛口,既可作監察哨也可布設弓箭手。

據考證,麥因國屬於城市聯盟性質的城邦國家。在這些城邦中,隻有獲得“王”的稱號者才有資格擔任邦主。但我們在當時的有些銘文中卻發現,不僅僅邦主一人可獲得“王”的稱號,有時邦主的兒子或兄弟中也有一人或兩人獲得“王”的稱號。對於這個問題的矛盾點,由於現在人們所掌握的資料有限,還不夠詳實,目前史學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究竟獲得“王”稱號者是否具有同等權力還是各司一職均難以肯定,但由於在發現的麥因王表中,除邦主外同時獲得“王”稱號的情況並不多見,所以,有部分曆史學家認為,可能隻有在城邦處於特殊的非常情況下才會出現數人同時稱王的現象。

麥因城邦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立的政府和城市長官。城市長官具有“克比爾”(意為至大)的稱號,他作為“王”的代表行使對城市的統治權。邦政府由邦主領導,邦主再通過由城市長官、高級僧侶甚至部落首領組成的類似協商會議的機構行使對城邦的統治權。

麥因國的每個城市都建有神廟。有時一個城市裏同時建有幾所神廟,但每所神廟隻供奉一個神像。神廟設有專職人員管理並負責舉行祭祀等宗教儀式。麥因國供奉的神像為數眾多,其中有三個神祗最受敬仰,它們是金星神(阿思泰爾)、月亮神(旺德)和太陽神(納克爾哈)。

哈德拉毛王國

哈德拉毛國幅員遼闊,其領地包括今也門瀕臨亞丁灣的南部、東南部和今阿曼蘇丹國的一部分土地。“哈德拉毛”在南阿拉伯非常著名,這個地名自古代起一直沿用至今而未因曆史的變遷發生變更,這在阿拉伯古代地名沿革史中是非常少見的一例。

史學家們對哈德拉毛和麥因銘文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哈德拉毛在一段時期中曾附屬於麥因國,這樣麥因國王曾有一段時期又身兼哈德拉毛的國王,如公元前5世紀末,麥因國王綏德蓋·艾拉同時具有麥因和哈德拉毛兩個“王”的稱號。

人們對哈德拉毛的首都夏卜沃遺址考古發現,那裏有神廟、宮殿等建築物和水壩、引水渠等水利設施。哈德拉毛的城市中與麥因的城市一樣,建有許多神廟,而他們供奉的主神是月亮神——“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