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特班王國
蓋特班王國建國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衰亡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蓋特班王國位於南阿拉伯的西部,亞丁的西北方向,直至紅海的曼德海峽。
蓋特班的首都古稱“塔姆奈阿”,今稱“克哈勒尼”。1949~1950年,美國考古隊在塔姆奈阿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發掘。在這座古都遺址他們發現了大量銘文、神像、器皿等實物和城門、神廟、宮苑等遺址。通過蓋特班銘文與其他南阿拉伯銘文的比較研究,發現蓋特班語言與麥因等其他古國的語言十分相似,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頭的少數幾個添加字母不同。從銘文中還發現蓋特班統治者的稱號在不同階段也不盡相同,最初階段稱為“穆蓋爾卜”,意為近神者;後來才稱為“梅裏克”,意為“王者”。從統治者稱號的變化過程,可看到古代阿拉伯社會神權和王權的內在聯係和神權所有者導至王權所有者的必然過程。
19世紀以來,蓋特班銘文在也門西南部被大量發現和釋讀,成為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第一手珍貴材料。其中蓋特班銘文中關於土木工程的記載引起了文化界和史學界的廣泛關注。例如有一則關於築路工程的文書記述了下列內容:在這崎嶇不平的山區需開辟一條道路,以阿姆神的名義奠基開工。需要平整土地、開山鑿洞、修築隧道,由奧薩·本·伊思爾阿負責設計施工。他繪製了圖樣,用石板鋪設了路麵,用粗石砌築了隧道。他所進行的全部工程全都受命於他的主人——穆蓋爾卜伊特阿·艾布。這個文書所記述的內容,無疑是王國的一項重要的土木工程;這項工程的艱巨性和在設計施工中所必須具備的土力學、測量、材料、工藝等方麵的科學知識就連現代人也為之驚歎。更令考古學者們注意的是,上述工程負責人奧薩·本·伊思爾阿的名字,曾多次出現在王國的土木工程文書中,由此可見,他是古代南阿拉伯的一個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工程師。
除工程銘文外,蓋特班銘文中記載的有關立法的文書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從蓋特班製訂和公布刑法的過程,可以看出,古代南阿拉伯具有悠久的立法傳統和較完備的立法程序。譬如蓋特班的立法程序中有如下規定:隻有國王有權頒布法律和發布執行法律的命令;由王公貴族、將相大臣、城市長官、部落首領等組成的全國議會負責起草法律條文,議會通過後呈報國王批準並簽署發布。更為完備的是,在公布法律時,除有國王名字外,往往同時還公布參加議會的成員名單。這樣做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顯示法律條款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公正性,以便所頒布的法律更有效地在全國各階層貫徹實施。
蓋特班王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被賽伯伊人所滅,首都塔姆奈阿被大火所毀,全城被燒成灰燼,20世紀50年代末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大麵積的灰燼層就是最好的證明。
賽伯伊王國(公元前750~前115年)
賽伯伊人的最初的定居點並不在也門,他們是在古稱示巴王國(約公元前12世紀)時才從阿拉伯半島的中、北部沙漠地區遷移至南阿拉伯的。相對於麥因人他們在南阿拉伯活動的時間約晚3個世紀。賽伯伊王國存在時期約為公元前750到公元前115年。賽伯伊王國建立後,按統治者的稱號為標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公元前約750~約前450年)稱作“穆蓋爾卜”即“近神者”時期;後期(自公元前約450~約前115年)才有“梅裏克”即“王者”的稱號時期。這個由神權演變為王權的過程,與蓋特班王國的曆史進程如出一轍。賽伯伊人建立王國後實力大增,多次出兵討伐南阿拉伯的其他國家,先後侵占了麥因、哈德拉毛和蓋特班等國的大片領土,成為南阿拉伯的霸主。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幾乎統轄了阿拉伯半島南部自波斯灣至紅海的廣大地區。賽伯伊前後兩個時期的首都所在地各不相同,前期在錫爾瓦赫(在今薩那和馬裏卜之間),後期在馬裏卜。
賽伯伊人很擅長經商,他們傳統的經商路線,是沿紅海由南向北到達古代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兩河流域。除經商外,賽伯伊人也精於農業。在賽伯伊人的居住區建有十分完善的農業水利灌溉係統。賽伯伊人通過農業和經商活動使物質文化生活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有些方麵,就是同當時西亞、北非的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猶太王國等比較也毫不遜色。
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繁榮後,賽伯伊王國開始走下坡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受到挫折。公元前3世紀後,羅馬人致力於發展紅海貿易,這正是賽伯伊人的“地盤”,為了取得阿拉伯半島南北貿易的製控權,羅馬人千方百計扼製賽伯伊人沿紅海東岸的陸上交通,他們在半島北部設置了重重障礙,把賽伯伊人逼得無法從商,從而慢慢地蕭條下來。由於商業經濟的重創,給其他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利影響,其中波及了水利工程設施的整修,從而使農業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公元6世紀,馬裏卜水壩因年久失修而大麵積崩塌,致使大批賽伯伊人不得不往北遷移。自此,賽伯伊王國全麵走向衰敗,而新興的希米葉爾國則替代了賽伯伊國的地位成為南阿拉伯的霸主。
希米葉爾國(約公元前115~公元525年)
自賽伯伊王國衰敗後,阿拉伯半島南北貨運逐漸轉向紅海,這就直接導致了紅海海運業的興起,紅海海運的興起又使阿拉伯半島南部紅海沿岸的城市經濟獲得了較之於其他內地城市更有利的發展機會。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瀕臨紅海的希米葉爾人的勢力就是在這種天時、地利的機遇下日益壯大,到最後發展到建立了版圖遼闊西自紅海東至賽伯伊的統一王國。在這640年的王朝統治中,目前考古學者已發現了28位希米葉爾國王存在的實證。希米葉爾國的首都萊達即采法爾,距西南的穆哈港約160公裏。由於希米葉爾國的版圖包括賽伯伊地區,所以希米葉爾統治者素有“賽伯伊——萊達國王”的稱號。
據學術界考證,希米葉爾人實際是賽伯伊人和麥因人的一個分支,因此他們幾乎全麵繼承了麥因——賽伯伊文化和他們所擅長經營的商業和農業傳統。希米葉爾人所通用的希米葉爾語也與麥因——賽伯伊語大致相同。為此,有的學者把希米葉爾國看作是賽伯伊國曆史的延續而把它稱作“希米葉爾時代”。
希米葉爾國建國後期,基督教在也門地區傳播開來。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人聯合也門基督徒,於340年起兵入侵也門,並占領了部分地區。異族的入侵遭到也門人,尤其是希米葉爾人的頑強抵抗,終於在38年後趕走了入侵的埃塞俄比亞人。
當希米葉爾國最後一位國王祖·努阿斯(公元515~525年在位)繼位後,基督教的勢力已不容小覷,祖·努阿斯國王決意根除也門的基督教在希米葉爾國滅的影響。他強迫基督徒放棄信仰重新歸信原來的部落宗教,否則一律處以火刑。祖·努阿斯對基督徒的迫害,激起了拜占廷人的極大不滿。拜占廷人於是以解救也門基督徒為名,鼓惑埃塞俄比亞人再次進兵也門。埃塞俄比亞軍隊在拜占廷帝國的支持下,戰勝了希米葉爾軍隊並對希米葉爾國進行毀滅性破壞,燒殺擄掠無所不為,至此,希米葉爾國滅亡。據傳,希米葉爾國王祖·努阿斯在大兵壓境、孤立無援的境地下,不願束手待斃而投海自盡。
希米葉爾國亡國後,千千萬萬的也門人因不堪忍受埃塞俄比亞人的高壓血腥的統治,而暗中求救於波斯的薩珊王朝。575年,波斯人趁機侵入也門打敗了埃塞俄比亞人,但命運多舛的也門卻轉手又淪為波斯帝國的屬地。
奈伯特國(約公元前4世紀~公元106年)
奈伯特人原為古代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部落。主要活動在今阿拉伯半島西北部,毗鄰敘利亞的約旦境內。約在公元前6世紀末他們即遊牧於約旦東部的沙漠邊緣地區,又向西侵入了約旦西南部死海與亞喀巴灣之間的埃多姆(舊譯以東)地區,並占領了西亞重鎮皮特拉,後定為王都。皮特拉有非常多的岩石峭壁,奈伯特人占領該地後,為了抵禦外族入侵,在關隘險口、岩石嶙峋的山坡上修築了許多險峻的岩石城堡。建成後的皮特拉城堡居高臨下,形勢險要,構成西亞古代城市建築的一大奇觀。
皮特拉處於東至伊拉克、波斯灣,西至埃及、地中海沿岸的加沙,南至阿拉伯半島的也門,北至大馬士革等古代商業重鎮的交通中心,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並在奈伯特人的苦心經營下很快發展成為西亞地區重要的香料貿易中心,經濟十分繁榮。
皮特拉的經濟能得到迅速發展,與奈伯特人善於從事長途販運的商業傳統有直接關係。瀕臨地中海的加沙是阿拉伯半島經營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奈伯特商人利用加沙港緊鄰奈伯特人的勢力範圍這個有利的地理條件,壟斷了加沙絕大部分的進出口貿易。他們收購加沙進口的外國商品,販運至皮特拉賣給來自阿拉伯半島也門、希賈茲等地的阿拉伯商人,然後再買進阿拉伯商人帶至皮特拉的阿拉伯半島出產的香料、乳製品等土特產,再販銷至加沙,如此循環。他們在加沙和皮特拉兩地來回倒賣,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奈伯特人所統轄的埃多姆地區盛產銅和鐵,所以奈伯特人對銅、鐵器皿的製作和加工非常精通,然後將成品通過加沙運銷包括希臘在內的地中海各國。皮特拉在溝通東西方貿易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一直持續至公元2世紀,羅馬人占領皮特拉後因商路的改變,這種優勢才逐漸喪失。曆史上興旺、絢麗的皮特拉雖然沒有能再次複興,但皮特拉遺址卻一直是約旦王國境內享譽全球的名勝古跡,直至今日,聳立在山坡岩崖上的奈伯特古城堡依然颯爽挺拔,令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歎為觀止,浮想聯翩。
因長期生活在沙漠邊緣地區,奈伯特人對變幻多端的沙漠特性十分熟悉。他們憑借荒漠曠野的掩護,經常出沒於沙漠和綠洲之間並襲擊周圍鄰邦,劫掠錢財。奈伯特人對在沙漠地區如何尋找地下水源、如何貯存雨水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出於防禦的需要,他們又具有隱蔽地下水井和蓄水池的高超技巧。他們所做的暗記,隻有他們自己的本族人才懂得,至於外族人即使到達水井和蓄水池的所在地也因無法識別它們的出水口而望“水”莫及。奈伯特人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使生活在沙漠之外的鄰邦因不諳沙漠特性和缺乏軍旅所必需的水資源而不敢貿然深入奈伯特人的勢力範圍。因此,奈伯特人雖然長期處在亞述、米底、波斯等西亞強國的包圍之中,但在近6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卻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獨立而沒有被諸強所吞並。
據銘文記載,奈伯特王國在其最後一位國王馬爾柯三世(101~106年)統治期間,國勢衰頹,公元106年最終被羅馬國王圖拉真(98~117年)所滅,後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歸屬敘利亞總督科爾內留斯管轄。自此,曾強極一時的奈伯特國不複存在。亡國後的奈伯特人因不堪忍受羅馬的迫害,紛紛棄家遠離,或移居新地,或投靠其他部落。年複一年,奈伯特王國在古代活躍於西亞的一段輝煌曆史也漸漸被世人所遺忘了。19世紀以來,由於奈伯特銘文在西亞的大量出土,才吸引了各國學者對研究奈伯特王國的曆史、文化、政治、經濟、典章等方麵研究的廣泛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