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阿拉伯自然科學與教育(3 / 3)

此外,伊斯蘭傳統教育中還包括了與醫學、天文學以及與工藝美術有關的應用學科。伊斯蘭傳統教育不僅重視穆斯林的宗教和文化生活需求,而且也有滿足社會物質生活需求的一麵。比如,伊拉克的巴格達醫院,其曆史可追溯到9世紀,著名的波斯醫學家拉齊就是在這所醫院裏,一邊行醫,一邊教學。學醫的學生需要接受理論教育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在醫院裏實習一段時間後,他們還要經過考核,最後被授予醫生職業稱號。同樣,在重要的天文觀象台中,不僅教授數學和天文學,還教授相關學科如邏輯和哲學。在曆史最悠久的伊朗的馬拉蓋天文台中,天文學家、哲學家兼數學家圖西,就是一邊從事研究,一邊從事教學的。在實用工藝教育中,藝徒們或者是經師傅在家中傳授,或者是經師傅在作坊中邊幹邊學。他們不僅學到了地毯編織、磚瓦製造等技藝,還接觸到大至宏觀宇宙小至微觀世界的科學知識。在接受了各方麵內容教育後,藝徒們在製作傳統工藝品的同時,也鑄造了自己的靈魂。用現在的話說,綜合素質大大的提高,使他們不僅了解了製作物品的性質,還明白了藝術、加工過程中所蘊含的象征意義。

教育理論

傳統教育理論的形成與伊斯蘭宗教思想的發展存在著緊密的聯係。8~9世紀,隨著遜尼派宗教學者階層的興起,正統的宗教文化傳統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教育的主導思想是使學生熟悉經訓、教法知識,了解伊斯蘭文化傳統,用宗教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有文化素養的、虔誠的穆斯林。學者們在向弟子傳授知識過程中,力圖把啟示知識(《古蘭經》)、傳述知識(聖訓)和推導知識(教法常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9世紀以後,隨著正統的艾什爾裏學派的崛起,理性主義與正統信仰相結合成為教育的主導思想,同時引進了形而上學、邏輯學、思辨哲學等新學科,教學內容已不限於宗教傳統教育。12世紀以後,蘇非神秘主義勃起,對宗教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蘇非神秘主義者反對以理性思辨、邏輯論證為認知方式。教育的指導思想開始與社會需求脫節,蘇非信徒們以規避世間俗事為榮,蔑視塵世間的物欲追求,帶有消極遁世、潔身自好的思想傾向。

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當首推伊斯蘭教權威大師安薩裏。安薩裏是中世紀伊斯蘭教最傑出的教義學家、哲學家,而立之年執教於塞爾柱王朝的著名學府——尼劄姆大學。安薩裏的教育思想尤為注重宗教神秘體驗,但也並非絕對否認理性思維、邏輯論證、經驗觀察的作用。晚年他在《哲學家的毀滅》、《伊斯蘭宗教學科的複蘇》等著作中關於宗教、哲學的論述,也是其宗教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安薩裏認為,宗教信仰包括內心信仰和外部行為兩部分,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安薩裏提出,知識與信仰屬於不同的領域,“知”是理性的領域,而“信”是心靈的領域,二者不能互相替代;理性的權威隻限於知識領域,而在信仰領域毫無地位。出自於對人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懷疑,安薩裏主張必須把信仰還原為心靈的活動,而把理性禁束於知識領域。對於前者,應當以主命為出發點,從體驗自我開始,通過心靈感應、內心誠信來認知真主;對於後者,應當把理性看作框正信仰的工具,用以教化誤入迷途的一般信眾,但要像醫生開有毒性的烈性藥一樣,使用時要慎而又慎。他還認為,為了恢複“正信”的地位,必須對一般信眾強化宗教教育,使之了解基本信仰而不必理解信仰。他晚年撰寫的《穆斯林大眾信綱》,便是為此目的而編寫的便於背誦、記憶的普及性宗教讀物。

另一位對傳統教育理論有過突出建樹的人物,是著名曆史學家伊本·赫勒敦。伊本·赫勒敦是突尼斯人,他的曆史哲學著作中有豐富的教育思想。伊本·赫勒敦曾就教育的社會性、實用性發表過頗有見地的觀點,明確指出教育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職業,它與城市市民的技藝培訓和日常生活需求關係愈益密切,而不限於人們的宗教生活。他在《曆史緒論》中從曆史發展的觀點,對教育的社會功能作出深入的分析,指出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興衰。伊本·赫勒敦曾以巴格達、庫法和巴士拉等文化名城為例,說明伊斯蘭教初期這些城市文化教育的迅猛發展,是與商業、手工業的興起密切相關,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他還認為,教育應使人們學會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人類是社會性的生靈,人類的教育事業受人類的文明水平和各種力量的製約,其中包括物質的、知識的和精神的力量。他還強調,人類是一種有理性的動物,而理性科學則是所有學識的基礎;理性能幫助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規律性的認識,明白不同概念間的相互關係。如同安薩裏一樣,伊本·赫勒敦認為,人的理性作為認知工具也是有局限性的,當理性無能為力時,最終還要訴諸不謬的天啟。

伊本·赫勒敦主張因人施教,掌握知識應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他還提倡去外地遊學,以便向不同的老師求教,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在伊本·赫勒敦的故鄉突尼斯,當時的小學教師除了要教授《古蘭經》、阿拉伯文和詩歌外,還教書法和寫信。伊本·赫勒敦主張,入門學習,不應從深奧難懂的經文教育開始,而應先學阿拉伯文和詩歌,接著學算術,最後再學《古蘭經》。

教育方法

早期的伊斯蘭教育以口授為主,教學主要以《古蘭經》和聖訓為基本內容。口頭教學由老師背誦經文、口述經注,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以師生問答的方式進行。穆斯林家庭的女孩子,一般是在家裏接受口授教育。口授教育在伊斯蘭傳統工藝教育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穆斯林各民族的很多傳統藝術,也是通過口授方式世代相傳而綿延至今。

穆斯林的經文學校,不論是馬克塔布還是馬德拉薩,不同年齡和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並肩坐在同一教室裏聽課,共同參加課外活動,並無等級之分。有才能的和勤奮的學生,可以自己掌握學習進度,沒有硬性的課程安排和學習期限。在課堂上,老師一般依柱而坐,學生們則排成半圓形圍繞教師席地而坐。講課結束後,老師說聲“安拉無所不知”後,學生們不論年齡大小便自動靠攏老師並吻其右手,以示敬意。接下來由一位得意門生複述老師所講的內容,以便加深記憶,幫助那些仍未掌握要點的同學進一步理解。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可以隨時提問,然後由老師作答。這也是很多學生充實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進而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

穆斯林傳統學校對於入學年齡沒有限製,穆斯林不論年齡多大,都可以入學,來去自由,沒有強製性規定。學生一旦覺得學有所成,就可以到高一層的學校深造。這類傳統學校是全天開放的,以便於那些在職的或有家務負擔的成年人也有機會學習知識。傳統的穆斯林學校也沒有正式的考試製度,學業結束後也沒什麼畢業證書,學生成績和知識水準全由教師評估。這類學校也沒有學習年限,少則數年,多則十餘年,有的甚至是幾十年。

送孩子上學念書,穆斯林視為作父母應盡的義務而非國家的責任。同樣,教師教書育人也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義務。在伊斯蘭教育發展初期,教師一般是不收學費的。隨著教育的發展,後來教法學家們找到了一種合法的收費辦法。在馬克塔布這類初級學校中,在有條件集資的地方才允許向老師交付學費。在馬德拉薩和清真寺這類高層次的教育機構中,教師往往會得到國家或富人的大量讚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先行者。正是有了曆代阿拉伯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阿拉伯才能湧現出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學者,這才有了阿拉伯文明的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