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主被俘虜,這對於大明王朝是決定性的打擊,擺在明朝麵前的有幾條道路,一是和親:在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和冒頓交手之後,就發生了“白登之圍”,差一點就被冒頓給殺死了,最後是一個女人的功勞,化解了這次危機。可是明朝的朝廷之內完全不同意和親的這個方法,他們認為大明的公主,隻能嫁給能人將士,決不能為了國家而背負屈辱;第二條路,就是用銀子去贖回明英宗,這也是瓦剌希望的結果,可是明朝的朝廷仍舊是拒絕。
就在瓦剌招搖撞騙的手段遭到拒絕的時候,一個更讓他們崩潰的消息從北京傳來,孫皇後與朝廷重臣擁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眼看著手裏一枚棋子最終成了一步廢棋,這讓瓦剌部落首領惱羞成怒,直接帶著自己的精銳部隊殺到了北京城。而明朝的名臣於謙則是開展了北京保衛戰,通過這一場戰役,迎回了明英宗。
盡管我們會說明英宗不應該如此信任宦官,更不應該遇到事情沒有主見,完全讓王振牽著鼻子走,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明英宗,以及當時一些大臣堅持了明朝的氣節。同樣都是皇帝被擄走,明朝的做法是“在哪裏摔倒,在哪裏站起來”,而宋朝則是選擇了“眼不見為淨”。
民族氣節,成為明朝重新站起來的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我們不知道當明英宗成為敵軍的俘虜之後,每日心裏想的到底是什麼,應該是非常複雜的,而那些被瓦剌要求贖金的邊關將領,內心肯定也是複雜且掙紮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選擇退縮,這就是屬於明朝的氣節。
在其他危機之中,明朝,依舊如此。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情況已經萬分危急,上天也絕不會再派來一個袁崇煥誓死保衛了,崇禎皇帝身邊的大臣們都勸他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如請皇上帶著諸位皇子出京避難。
北京雖然一直是明朝的首都,但是作為前首都的南京,一直都很繁華,並不次於北京,如果逃到南京去,不僅能夠緩解大明朝的危機,同時還能有資本做到東山再起,可是崇禎堅決不同意,或許在那一刻,他心裏想到的正是那條流傳了幾百年的明朝祖訓。
當李自成攻進北京城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自殺或者被殺,於是他走上了煤山,用一條白緞殉國而死。在臨死之前,他曾經給李自成寫過一封信,信裏隻有短短數字:“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崇禎皇帝用自己的性命成全了李自成的名氣,也挽救了北京城內的數萬百姓,這也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最後一絲尊嚴。
亡國之君,能夠這般從容赴死的不多,能夠這樣不留戀生命和權力的更不多,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後和鹹豐皇帝曾經兩次不顧百姓安危,倉皇逃跑;而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曾經在自己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這樣寫道:“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隻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相較之下,崇禎皇帝的氣節、乃至整個明朝的氣節,就在這樣短短幾句話中表露無遺。
明朝的君主有氣節,大臣們同樣如此,他們的氣節不僅僅表現在自己的忠誠之上,還有剛強不屈的信念,比如說方孝孺。
想當年,如願坐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皇位的朱棣,立刻就開始了一係列被稱之為殘酷的暴力行為,最悲慘的就屬被滅十族的方孝孺。自古以來,皇帝下達的最大限度的懲罰就是株連九族,一般來說,如果被判定為誅九族的話,若和犯人有一丁點血緣關係,那就隻好洗幹淨了脖子等死了。方孝孺則更是淒慘,除了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之外,他的朋友和學生也沒有逃脫被處死的下場。
正如那句話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那麼這個方孝孺的死,確實稱得上重於泰山,他用自己的姓名證明了中國文人身上的那種特有的氣節。其實在朱棣的心中,他一直希望能夠讓方孝孺臣服於自己,似乎隻有這樣,他才能夠真正坐得穩這個皇位,所以在他準備昭告天下,現在的江山屬於朱棣的時候,他就找來了方孝孺,希望這份重要的詔書出自這個曾經忠實於朱允炆的大臣之手。但是朱棣卻萬萬沒有想到,這方孝孺的骨頭竟然這麼硬。
據說當時進宮麵聖的方孝孺似乎是抱著去死的決心,剛一進入大殿,他就開始大哭,絲毫不看坐在龍椅上的朱棣,這讓新皇帝多多少少會感到有些尷尬,好在朱棣是見過世麵的,他隻好說:“先生,你不要這樣。我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你想想周公輔政,我這就是在效仿他啊!”
這世上最讓人苦惱的是什麼,就是和知識分子吵架,朱棣現在就麵臨這樣的局麵,聽他這樣說,方孝孺立刻反擊道:“建文帝在哪裏?他的兒子呢?他的弟弟呢?”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說,朱棣你沒有資格坐這個皇位,就算是朱允炆死了,也輪不到你朱棣!
果然,這番連續逼問終於惹火了朱棣,想他也是稱霸一方的人物,現在又剛剛篡位成功,正處於心虛的時刻,哪裏禁得住這番連連追問,於是他拿出紙筆,逼迫方孝孺給他寫詔書。方孝孺恨恨地看著他,如果眼睛能夠殺人的話,他朱棣或許就死在了方孝孺憤怒的目光之中,隻可惜,方孝孺就算把眼睛瞪瞎,朱棣就裝作沒有看到,他隻在乎這個結果,至於是怎麼得來的,他並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