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邊心裏權衡利弊,那些士兵卻捺不住性子了,人們都說男人之間的友誼最鐵就莫過於一起“扛過槍”的戰友,那可都是生死與共的交情,看到自己的戰友無緣無故地客死異鄉,個個都群情激憤,甚至發誓要血洗爪哇島。
唉,鄭和的頭更疼了。
這個國家畢竟還是個小國,當他們得知鄭和是大明王朝派出來的使節,就非常害怕,畢竟大明王朝資源豐富、國土遼闊、人口興旺,如果真打起仗來,明朝人一人一口吐沫,沒準就能把這個國家給淹了。西王他們趕緊擺出一副“我內疚、我後悔、我道歉、我補償”的姿態來。
看著眼前因為緊張而瑟瑟發抖的西王,又看了看外麵早已因為內戰而苦苦求生存的百姓,鄭和心裏當然清楚,如果真的將這件事情捅到明成祖朱棣那邊,依照那個暴龍脾氣的皇帝,說不定真的讓軍隊殺過來,那眼前這個國家勢必蕩然無存,百姓生靈塗炭,活脫脫一副人間地獄的模樣。這不是鄭和希望的結果,也不是他出海的真正目的,甚至會對以後的行程產生反作用,所到之處無一不戰戰兢兢,生怕戰火延續到自己的國家。
左思右想之下,鄭和下定了決心,決定要將這件事情的影響力降到最低,作為一個陪在朱棣身邊十餘載的人來說,他自然知道該如何稟報這件事情,才能化解這樣的危機。他先是將這件事情呈報給朱棣,當然在文字之間,他著重說了說這裏現在進行內戰,東王和西王之間的鬥爭又多麼激烈,然後輕描淡寫地說了自己損失了170名士兵,原因是西王以為他們是東王調來的支援部隊。
看到這裏,朱棣怒了,他堂堂的大明王朝軍隊,竟然在那個荒蠻之地遭遇別人的襲擊,如若不還他一點顏色,傳出去,豈不有損明朝威嚴,有損他朱棣的麵子!
鄭和似乎已經猜出了朱棣會有這樣的反應,在奏折上,他話鋒一轉,趕緊表明了西王現如今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每日誠惶誠恐,還說要賠償我們的損失,皇上您心胸寬廣,不如化幹戈為玉帛,給那些犧牲的士兵家屬稍微多一些撫恤金,他們也算是為國捐軀了,他們肯定也不希望皇帝為了他們而大動幹戈,致兩國人民於水火之中……
一句“化幹戈為玉帛”讓朱棣冷靜了下來,他想起出航之前,他和鄭和的那番對話,這次出海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換來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如果第一個去的地方就要派兵,那何談“友好”呢?事到如今,也隻有一句“算了”,可朱棣是誰,於是他給鄭和寫了一封密函,說這件事情已經鬧到現在這個樣子,如果真的要派兵,那雙方的日子都不好過,還是鄭卿家有遠見、有見地,那就化幹戈為玉帛吧!不過,我們手下的士兵也不是白白犧牲的,按理說我們也得給這些士兵一些撫恤金,這撫恤金怎麼說也應該讓西王來掏吧,數量嘛,就六萬兩黃金好了。
朱棣的這番話,讓西王又驚又喜,喜的是好不容易化解了一次危機,可驚的是,這場危機竟然要六萬兩黃金。或許對於大明王朝來說,六萬兩黃金並不算是一筆巨資,可對於爪哇島這樣一個小小的國家來說,這簡直就是傾家蕩產。西王剛剛上台執政,根本就不可能拿得出這樣多黃金,隻好一拖再拖,直到兩年之後,西王才派使節抬著一萬兩黃金到大明朝的皇宮去覲見朱棣。他們先是把這一萬兩黃金抬進了皇宮,之後又說自己的國家很小,就這一萬兩黃金還是西王和百姓們節省下來的。朱棣連看都沒看那些金子,隻是淡淡地說:“我當初開口要六萬兩黃金,隻是想讓你們記住你們曾經犯過的錯誤,難不成你以為我們大明王朝連區區六萬兩黃金也放在眼裏麼?”這幾名使節把朱棣的原話轉告給西王,小小的爪哇島意料之中地感激涕零,完全臣服在朱棣和鄭和的“廣闊胸襟”之中。
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後,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在朱棣之後即位的仁宗朱高熾,終於意識到,這下西洋太燒錢了,朝廷已經不能再這樣無休止地支付,於是轟轟烈烈的下西洋行動,就這樣戛然而止。
仁宗皇帝登基之後,連這個龍椅還沒有坐熱乎就駕崩了,由他的長子朱瞻基繼位,他和他的父親在“鄭和是否應該下西洋”的事情上存有不同的觀點,但是礙於當時的文武百官反對的聲音較多,並沒有立刻下令恢複下西洋的舉動,而是等到了公元1430年,那時的鄭和已經是個花甲老人。鄭和心裏明白,這或許是他最後一次出航,所以在出發之前,留下了兩座碑文——“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回隔於煙霧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覆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是用著神之德於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盡管鄭和下西洋的舉動對於大明王朝本身,或許隻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否認,這次舉動,舉世無雙。鄭和出色地完成了明成祖朱棣交給他的首要任務——揚我國威,它向世人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之強大、經濟之繁華、海運之昌盛,讓其他很多國家都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其次,也為明朝的對外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篇章: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這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難怪很多曆史學家都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鄭和之後,再無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