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會問,大明王朝之中那麼多能臣,為何偏偏選擇一個宦官鄭和呢?難不成鄭和還真的背負著皇宮內院的秘密?還真讓您失望了,之所以選擇鄭和,是因為他對鄭和非常了解。不錯,鄭和是一個太監,可是他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太監。他在11歲的時候,成為了明軍的俘虜,被悲慘地閹割成太監,之後就一直跟隨著朱棣,見過了太多次戰爭的他,對兵法也是了若指掌。朱棣看這個小娃倒也聰明,於是就將他收到了自己的帳下。盡管鄭和在身體上已經不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在困境麵前,有的人選擇一蹶不振,也有人選擇絕地反擊,鄭和就屬於後者。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生殖器”的頂禮膜拜,在很多文獻中都曾經提到過,絕大多數宦官將這個看做自己的“寶貝”,就連下葬的時候,也要用針線將“寶貝”縫在身體上。這種行為,如果要用現代心理學來分析,那就屬於自卑的一種,他們無法麵對自己身體上的殘缺,於是就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在明朝,宦官被給予了很大的權力,不僅能夠參與朝政,還能夠管理後宮等多項事宜,於是自卑的宦官又開始自我膨脹,對明朝後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然而,鄭和骨子裏卻沒有流露出這樣的自卑,又或者是他將自卑深深地埋藏起來,用另一種方式讓自己變得強大。於是他開始發奮讀書,和那些希望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知識分子不同,他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反而讓他在其他方麵更有建樹,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方麵的知識,他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就學有所長。當朱棣想要真正開始下西洋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內廷之中這個在航海方麵的全才。
據史書記載,明成祖召見鄭和詢問船隻建造和航海準備,鄭和一一作答之後,朱棣意味深長地問道:“這下西洋旅途艱苦,擔責任重大,你是否能夠掛得帥印?”
鄭和連忙行了大禮,恭恭敬敬地回答:“萬歲爺洪福齊天,在您的庇護之下,奴才定能完成使命,不辱萬歲爺的信任!”
果然,鄭和的回答正好合了朱棣的心意,可是鄭和並不是真正的朝廷命官,朱棣自然擔心他不能夠理解這次“下西洋”的政治任務,於是又問:“你可知這次下西洋關係重大,任務……”
聰明的人一點就透,鄭和在皇上身邊也不是一日兩日了,聽這話茬兒,他就知道朱棣想要問什麼,於是就慷慨激昂地說:“出使西洋諸番國,增進友誼,傳播文化,溝通貿易,揚我明威!”
好一句“揚我明威”,朱棣滿意地點了點頭,心想,這次肯定沒有看錯人,鄭和果然深知寡人的心意啊!
就這樣,公元1405年6月,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鄭和第一次揚起了船帆,開始了他下西洋的旅途。一般來說,中國曆史上出海的目的,大多數都是為了完成對外拓展,一方麵是為了讓其他國家的使節來到自己的疆土之上,另一方麵,就是為了實行貿易往來。這一點,宋朝做得尤為突出,根據宋朝的官方統計,在北宋時期,宋朝在航海貿易上獲得的收益高達幾百萬兩白銀。
可是明朝的航海,卻成為明朝經濟的巨大包袱,這主要源自朱棣的決定。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是帶著大量的金銀珠寶、茶葉瓷器等中國特有的物品,到了一個地方,就和當地的國王首領,開個小會,會議內容無外乎就是兩國要友好啊,要建立外交政策啊,要不你幹脆到我們那裏去吧之類的話。隻要當地的國王、首領並沒有做出任何反對的舉動,鄭和就會贈送他們一部分物品,以表示大明王朝的友好寬容,順手再遞上一張來大明王朝的邀請函,希望他們有空可以派人去明朝做客。
鄭和所到之處,都不是什麼富裕的地方,鄭和帶去的金銀和物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這些小國有了發展的資源,而對於大明王朝的友好邀請,他們自然要還禮,於是乎,在永樂年間,大批的外國使節紛紛到訪。
對於朱棣來說,這正是顯示國威的好機會,當使節到來之後,他就命令下屬對他們好生招待,絕不能有半點疏忽,等到他們走的時候,朱棣還會贈送他們一筆數量可觀的賞賜。這樣好的事情,那些小國自然都非常樂意前來,短則半個月,多則數個月,朝廷上下,每日都要為這些使節的到來花費大筆的銀子。
關於這一點,鄭和下西洋途中的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能說明下西洋的目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
當時的那裏也是一個國家,而且還是富有的國家,不過這個富足的國家卻正在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內戰,交戰雙方分別是國家的東王和西王。鄭和到達這裏,恰好趕上了這場戰事。
想想看,鄭和帶著幾萬名船員和官兵,這得是多麼大的陣勢,西王的眼線看到這些人,並不知道他們是誰,生怕他們是來支援東王的外族人,或許那西王也有著“寧可錯殺千人,絕不放過一個”的想法,於是就派出殺手襲擊了鄭和的軍隊。
鄭和聽到自己的手下被當地的西王殺死之後,心裏也很鬱悶,好不容易贏得了朱棣的賞識,讓他帶船隊出海,這剛到第一個地方,就出現這種荒唐之事,難不成讓他寫奏章給朱棣說自己被欺負了,這和三歲小兒打架打輸了回家告狀有何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