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你相信這是明朝嗎(5)(2 / 3)

關於胡惟庸一案,朱元璋所定的罪名自然就是陰謀篡逆,可事實又是如何呢?

其實在胡惟庸一案之前,朱元璋就已經下決心要削減宰相的權力,最好能夠將宰相連根拔起,這樣他這個龍椅才能坐得長久,才能坐得心安。根據《明太祖實錄》中所記載,有人早一步告訴朱元璋,這個胡惟庸不可信,他起了謀反之心,讓皇上小心此人。那麼按照一般常理來推斷,像他這樣一個多疑的人,明知道對方有謀反之心,還要前去,這本身就是不合常理的。

有沒有例外?有,中國不是有那樣一句話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孩子套不找狼,舍不得朱元璋扳不倒胡宰相,可朱元璋不是這種人啊,坐上皇位的人,往往都比較怕死,希望自己真的能夠像神仙一樣長命百歲,所以他根本就不可能用自己的性命去做賭注。

再者說了,明朝的科技雖然發達,可站在城牆上要能看到胡惟庸府裏有沒有隱藏好的官兵,那可真得需要高分辨率的望遠鏡啊。明朝有這樣的高科技產品麼?沒有!難道朱元璋是千裏眼?

所以很多史學家都認為,胡惟庸是被冤枉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朱元璋的計劃之內,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撤掉宰相這個職位,將皇權最大化地集中起來。

晚明學者錢謙益對這件事情的評價是:“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明史》則是這樣介紹說“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不管怎麼說,胡惟庸就這樣走下了曆史的舞台,同樣被帶走的,還有在中國沿襲了數千年的宰相製度。

好,宰相製度被廢除了,可朝廷之中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皇上親自決定啊,於是他需要一個秘書處,來處理所有官員的奏折,篩選一番之後再呈上來,這個就是內閣製度的雛形。這樣一來,朱元璋直接掌管了六部百司的政務,達到了君主專政的頂峰。或許朱元璋希望自己的這次改變,能夠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為所欲為”的世界,隻要皇帝說一,沒有人能夠站出來說二,就算站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皇帝也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是,造化弄人,到了明朝後期,內閣的權力甚至能夠左右皇帝的決定,比如張居正,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最開始,朱元璋並沒有直接將這個新生代的政府機構稱之為“內閣”,而是設置了四名輔官,以儒士王本等為之。到了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銷,而仿照宋朝製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其中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為四處大學士。

真正建立起內閣製度的人,是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而他設立內閣的原因很有意思。

在朱棣的後半生之中,有相當長的一部分時間都是在北伐,遠離京城的他就不可能顧及到朝廷裏的奏章。國事無一是小事,這可怎麼辦呢?那時候既沒電話、也沒電報,更沒有互聯網,就算是用信鴿傳遞奏章,那麼多的奏章,得用多少信鴿?要是用快馬加鞭,估計那馬都累死了,奏章也不能全部都送到朱棣麵前。

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給皇帝做秘書,在皇帝北伐的時候,他們要挑選出重要的奏章來呈報給皇帝,順便還要寫上自己的意見。

要說內閣首輔和宰相究竟有什麼區別,關鍵一點,就是能不能做得了皇上的主。宰相往往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行政也好、議政也罷,這些都不是皇上心中的隱患,最讓他們寢食難安的是決策權,這就好比把一把刀放在宰相手裏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就會把匕首衝著自己;而朱棣在剛剛確定這個內閣製度的時候,他直接收回了決策權,隻給了內閣議政和行政的權力,就好比一台電腦,皇帝永遠是操作者,而內閣則是接受命令進行運轉的CPU,區別可想而知。

就如同史料中記載一樣:“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製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這句話非常直接地點出了內閣的實際作用,就是給皇帝做私人秘書,做任何秘書該做的事情,同樣也沒有任何決定權。

內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的官場製度的一場大變革,曾經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皇帝,就是宰相說了算,而內閣是由多人組成,本身相互之間就是一種牽製作用,而且皇帝往往為了控製內閣權力過大,當然會將皇權牢牢地握在手中,這樣一來,宰相專政的現象就被徹底杜絕了。

內閣逐漸成為了一個新的政治核心,其地位到了明朝中後期,甚至能夠和皇權相抗衡,這樣的一個政治體係,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君主立憲製非常接近。

尤其是內閣的背後還有一個體係嚴密的文官集團,盡管文官集團和內閣之間也常常鬧出驚天動地的事件來,但是當他們矛頭直接對準皇帝的時候,其威力也足以讓皇權妥協。文官集團善於“冒死進諫”,而內閣則是手中有“封還”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