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你相信這是明朝嗎(7)(1 / 3)

和其他朝代相比較,明朝的政治格局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內閣、宦官、皇權三者之間相互製約,而內閣的權力和皇帝的權力也在你爭我奪之間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自成一體的文官集團則擔任起監督的責任,更接近民主意願。這樣先進的政治體製最終卻又回到了清朝那種皇權集中製上麵,這才是曆史的倒退。

繁榮的經濟貿易

明朝的經濟繁榮,在中國古代史中,也達到了繼宋朝之後的又一巔峰,在這個時期,中國首次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手工業的發展迅速,盡管明朝的“禁海令”是頒布了又廢止,廢止了又頒布,如此循環往複,但是海上貿易卻仍然非常活躍,這些都促進了明朝的經濟發展。

和每一個朝代一樣,朝代的更替,總是少不了戰亂、天災、人口銳減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所以對於一個曆史上嶄新的朝代來說,在最開始的時候,如何能夠讓百姓們迅速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值得開國之君深思的問題。

明朝是幸運的,因為這個朝代的開國之君是真正從底層爬上來的人物,他經曆過所有農民都經曆過的最悲慘的事情,也深刻知道底層人民心中最迫切的願望,其實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要吃飽。

這一點,朱元璋深有體會,如果在當初他們一家人都能夠吃飽飯,那麼他的親人就不會在一個月之內相繼被餓死,他也依舊過著快樂而滿足的生活。雖然說現如今他登上了政治權力的頂點,可是這其中的危險係數他再清楚不過了。如果不是因為過不下去了,他又怎麼可能會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當中呢?反過來想,隻要能夠讓人民吃飽飯,各個朝代的最大克星——農民起義就根本不會發生。

所以朱元璋剛剛登上皇位之後,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天下百姓的吃飯問題。他太知道饑餓所引發的動蕩,所以就實行了獎勵墾荒、輕徭薄賦、鼓勵種植經濟作物、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經濟政策的調整改革。

自古以來,農民階級是人數最多、社會地位最底層的人群,他們對於生活的要求並不高,隻要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他們便是一個國家最為穩定的階層。經過了常年戰亂的他們,最渴望的無外乎是能夠過上平穩的日子,所以朱元璋的這條政策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當時,明太祖告誡各地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財力困乏,好比小鳥不可拔羽,新樹不可搖根。”也正是這樣的休養生息的農業政策讓明朝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從戰爭創傷走出來,並且在明太祖統治的後期,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開墾的耕地數量也迅速增多。

可以說,如果沒有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很難完成永樂盛世這樣的輝煌,其實朱棣更像是個政治家、軍事家,但是絕非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學者,甚至可在某種程度上有些“敗家子”的色彩——鄭和下西洋、五次北伐蒙古,這些都是燒錢的事情,以至於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明朝的經濟脈絡受到嚴重損傷。

在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的農業一直處於平穩,但是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直到上天賜給了明朝一個首輔,被稱做“大明第一首輔”的張居正,在他的改革之下,明朝的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和農業相對應的,自然就是商業,中國封建社會之中,商人的地位相對較低,很多朝代都采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明朝初期,同樣如此。朱元璋原本畢竟隻是一個農民,他知道農民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商人的利益,他並沒有作出太多的考慮。而且自古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商人的地位也比較低,甚至有很多人不屑去做生意,認為這樣會被人看不起。但是在明朝,商業卻依舊蓬勃地發展著。尤其是在中後期,尤其是在江南地區。自古以來,江南地區,都是富饒之地,最顯著的就是手工業的發展。江南產絲、產茶,無論是在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這都是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