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時間並沒有太長,他就等到了一個所謂的機遇,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了,寫了一封奏章,上麵說嘉靖皇帝啊,您看您現在管自己的父親興獻帝叫叔父,自己的母親興國太後為叔母,這有違人倫綱理,天下的百姓自然也知道您究竟是何出身,還不如改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帝為皇考,興國太後為聖母呢。
這份奏章讓嘉靖皇帝看得兩隻眼睛都直冒星星啊,連忙把這件事情甩給了內閣,讓他們好生斟酌。
文官集團的那些老家夥一看,鼻子差點沒被氣歪了,心裏說,好你個桂萼,我們好不容易讓皇帝忘記了這件事,無緣無故地,你提它做什麼!於是新的一波上書彈劾又開始了,這些翰林院的知識分子非常團結,他們統一了口徑,希望嘉靖皇帝能夠下令降罪於桂萼,最好能處以死刑。
內閣首輔楊廷和又站了出來,他的手段非常常見,那就是辭職,隻要嘉靖皇帝敢將自己的父親封為皇帝,我就不幹了。
早在第一回合的較量中,楊廷和就曾經辭職過一次,但是當時嘉靖皇帝剛剛登基不久,還比較礙於內閣的權力,他用辭職逼迫皇帝的妥協。但是他卻忽略了,現在的嘉靖皇帝羽翼逐漸豐滿起來,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剛剛進宮的毛頭小子,所以當朱厚熜看到這封辭呈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表情,隻是淡淡地說:“楊閣老年歲已高,為朝廷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現在批準他回家頤養天年。”
誰也沒想到嘉靖皇帝竟然同意了這封非常明顯帶有威脅意味的辭呈,楊廷和一走,內閣也好、文官集團也罷都失去了領袖,於是他們也紛紛向皇帝遞交了辭呈,文官集團認為,我們好歹是朝廷中的重臣,我們要是真的都走人了,看你皇帝該怎麼辦!
這些文人往往過分地看重自己,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恰恰給了嘉靖皇帝一個下定決心的理由。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這件事情在皇帝眼裏看來,就是赤裸裸的威脅,這些文官集團根本就沒把這個皇帝放在眼裏,管誰叫爹他們要管,這皇帝的威信何在?於是他決定要采取冷處理,就是對文官集團不聞不問,反正他們也不敢真的就放棄了大好的前程。
文官集團估計錯了皇帝的心思,而嘉靖帝也估計錯了文官集團的膽量,看到嘉靖帝這樣的反應,他們就知道,完了,皇帝來真的了,他已經鐵了心要給自己的親生父母正名了。首先站出來的是尚書金獻民和少卿徐文華,他們對同僚們說:“我們的奏章皇帝估計都沒有看,要不然怎麼這麼長時間都不給我們回複,看來皇帝是要開始行動了,為了保護大明王朝的顏麵,我們不能對皇帝的這種行為聽之任之!”其他一些人聽了之後,立刻正義上身,各個點頭,甚至有人振臂高呼道:“國家養士百餘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想那文官集團中的大臣們,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小團體,正所謂是一呼百應,轉眼之間,京城之內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都聽說了這件事,他們都參與到了文官集團和皇帝的鬥爭之中。
所謂的鬥爭當然不可能是真刀真槍地去威脅,文官嘛,所采取的方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進諫,另一種就是跪著。
文官集團聯絡了自己的心腹,一行百人浩浩蕩蕩地走到左順門,黑壓壓地跪了一片,並且都高呼著太祖皇帝和孝宗皇帝。百餘人的口號還是非常響亮的,一時之間聲震屋瓦,氣勢振奮。
這麼大的動靜,皇宮之內的嘉靖皇帝自然也是聽到了,他先是派宦官們去規勸這些大臣,希望他們別鬧了,這件事情皇上自有計較。大臣們不理會,依舊跪在外麵,大聲疾呼。據說他們就這樣跪了一上午,喊了一上午,沒想到,卻把皇帝的怒火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