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同時期的歐洲(1)(1 / 3)

中世紀的黑暗

明朝,不僅僅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同時也是中國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最後一個朝代,這種領先不僅僅是在某一個方麵,而是全方位的領先。那麼為什麼在明朝之後,西方國家迅速崛起,它們最初的落後又是因為什麼呢?

看待一個朝代,不僅僅要縱向比較,更需要橫向比較,我們才能夠更全麵、更客觀地認識曆史、了解曆史。

明朝所處的恰好是14世紀到17世紀,也就是中世紀的中期,東方巨龍處於一個上升階段,迅速騰飛,那麼相對應的西方社會則是經曆了九死一生的痛苦和蛻變。

提到中世紀的歐洲,曆史上往往會連帶著一個詞語——黑暗,而中世紀中期,則是一個更為複雜的階段。

越是黑暗,就更加接近黎明,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同時也是一個曆史規律。盜用一句俗話,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樣的反抗或是消極的、或是積極的,這並不僅僅是中國農民的專利,世界上所有活不下去的窮人同樣如此。中世紀的歐洲我們可以這樣概括一下:政權分裂——等級森嚴的專政製度——戰亂不斷——神權鬥爭——瘟疫災難——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大航海——商業革命——資本主義誕生。再簡單點來說,就是封建製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而明朝對應的歐洲正處於封建製度解體,逐漸走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

盡管當時的歐洲也是封建社會,但是此封建社會非中國的封建社會。

歐洲的封建社會是在古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才出現的一個新的政治製度,前前後後不過幾百年的曆史,而在這中間,由於王室之間戰爭不斷,他們根本無暇顧及來處理自己國家的政治問題,所以那時候的歐洲的封建社會製度還是很不完善的,根本就無法和已經有了幾千年曆史的中國封建社會相比擬。

中國的封建社會,最明顯的一條——皇權的高度集中,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之後,曆朝曆代的皇帝一門心思想要完成的,就是解決皇權集中的問題。比如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比如明惠帝的削藩,可見那些地方政權對於一個皇帝的威脅有多大,至少是在心理上造成了陰影,不除之寢食難安。

當時歐洲並非是皇權集中的封建製度體製,他們奉行的是金字塔般的等級製度,核心便是國王、貴族、騎士,外加上一個地位比較特殊的教皇,但是國王有權幹涉貴族,但是卻沒有權幹涉貴族的下屬,貴族也是這樣,隻能幹涉自己的下屬,所以在當時的歐洲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看似荒唐的現象——“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這句話怎麼講怎麼拗口,像是咱們中國的繞口令,但實際上也是反映出了歐洲封建社會製度皇權無法集中的現實。皇權是否集中,看似對平頭百姓沒有什麼影響,實則不然,如果按照政治戰線來說,國王和教皇自然是相互影響的,但是貴族和騎士更多的是為了謀求自身利益,甚至利用自己的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所侵吞,甚至造成了一種怪現象,越是勞動,越是負資產。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之下,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苦,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天災和人禍。

天災,我們會在下一節仔細講述,單來說說這人禍,這罪魁禍首就是剛才提到的地位非常特殊的教皇。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所以很多人對於那些不能解釋的現象產生了強烈的恐慌,就好比我們總說中國封建王朝人們思想比較迷信,打個雷就是惹了天怒,下個雨就說老天爺都在哭泣,遇到了危險甚至希望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能夠出來搭救自己……當時的歐洲人民思想更為落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急需一個精神寄托,宗教成為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所以很多地方宗教甚至成為了所謂的“國教”。

當宗教帶有了政治色彩,它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信仰而已,而是成為封建統治工具,它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製度。

那時候的人們,對於神、上帝的膜拜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教皇在當時擁有著不可侵犯的神聖和權力,在很多小說中,教皇或者神父這種象征神權的代表常常作為大反派出場,比如小說《巴黎聖母院》。即便是現在的出版物,我們也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認識,比如風靡全球的小說《哈利波特》係列之中就曾經提到過,女巫曾經在中世紀的歐洲遭遇到了非人的待遇。盡管小說是虛幻的,但曆史卻是真實存在的。

在15至18世紀的歐洲,一度興起“獵殺女巫”風潮,在整整三個世紀內,有大約十萬名“女巫”被處死。這些“女巫”並非像是小說中所講,能夠擁有魔法超能力,她們隻是地位低下的底層普通婦女,可是為什麼她們會被宗教的矛頭所指呢?

封建社會中,女人的地位非常低下,這不僅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色,在很多思想落後的國家都有。所以宗教便利用了人類這種愚昧的思想,惡意宣傳“女巫”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慘狀,隻要處死女巫,就能夠如何如何,於是人們竟然就相信了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