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對船桅數有言:“船每十丈,有兩桅。”400料長約9丈,2000料船長約8丈,5000料船長約26丈。所以5000料之鄭和帥船,應該有四個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鄭和所立的《靜海寺殘碑》裏就有“2000料”及“1500料”船的記載。
中國古代時期,船隻是以“料”為單位,這個“料”主要是指一隻船可以載人、物的容積,在明朝曆史上記載的鄭和下西洋時期最大的“寶船”,實則是5000料者,按照現在的換算比例來看,排水量能夠達到2000噸,承載量能夠達到1000噸。
這些數據都表明了一個事實——在鄭和時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艦和航海技術。相比較之下,那些西方國家的航海家們所擁有的船隊就如同小孩手中的玩具,哥倫布的旗艦“聖·瑪利亞”號,長度隻有80多尺,排水量約233噸。達·伽馬的旗艦“聖·加布利爾”號較大,但也隻約有400噸。麥哲倫的旗艦“特立尼達”號,僅為110噸。
鄭和七下西洋,帶給各個國家的是大明王朝的友好,以及貿易往來的誠意,而帶回來的,除了各個國家的進貢,還有一份非常神秘的航海圖,據說這幅航海圖創作於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後,是鄭和憑借著自己的記憶描繪而成。
那個時候,新即位沒多久的明宣宗正準備讓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而鄭和已經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花甲老人,他似乎有預感,這會是自己最後一次踏上艦船,最後一次揚帆出海了。
人一老啊,就習慣性的會來總結一下自己這一輩子做了什麼,有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東西,又或者是有沒有值得留下的東西。看那武林中的高手,常常會用畢生的心血來撰寫一本武林秘籍,又或者是世外神醫,也會在臨終前留下一本流芳千古的醫書,鄭和雖然不是武林中人,也不是什麼世外神醫,他要留下的,是一張能夠震驚世界的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是15世紀以前人類留下的唯一一部包括亞非兩洲在內的航海圖。權威人士評價說,該圖不僅是研究鄭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圖籍,而且在世界地圖學、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著名海圖專家朱鑒秋介紹說,《鄭和航海圖》對船隊所經太平洋、印度洋地區水陸分布特點的描寫,就準確性而言,在那時應視為先進水平。即便同當時有代表性的海圖——波特蘭海圖相比較,它也有許多長處,為後者所不及。
《鄭和航海圖》全麵反映了鄭和下西洋所經區域的地理概貌,製圖範圍是當時中國所繪地圖中範圍最廣的,從中國東南沿海直至非洲東岸。而波特蘭圖範圍主要在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不及《鄭和航海圖》範圍的廣闊。
根據史料記載,這張航海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至非洲東岸的慢八撒,也就是現在肯尼亞蒙巴薩,圖上標注了航海時的必要坐標、方位、航道遠近、水深,以及航行的方向牽星高度,除此之外,他還寫明了在哪裏會有礁石和淺灘、注意事項等等內容。這幅畫采用的是中國山水畫的畫風,還是立體的坐標,一山一水都非常直觀。圖上共繪記530多個記名,包括了亞非海岸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返航線各50多條,航線旁所標注的針路、更數等導航定位數據,更有實用價值。這充分說明當時中國海船的遠航經驗甚為豐富,航海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
而且《鄭和航海圖》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表示有:大陸岸線、島嶼、淺灘、礁石、港口、江河口,沿海的城鎮、山峰,陸地上可作航行目標的寶塔、寺廟、橋梁、旗杆等地物,還詳細注記地理名稱和地物,並包括了航海需要的諸如航線、針路、航道、牽星數據等各種要素,十分完備。而波特蘭海圖在這方麵卻要遜色的多,有的內容繪得過於誇大,不符合實際。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航海圖不僅僅對海麵上做了詳細的介紹,就連天文形象也都包含在其中,這也就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過洋牽星圖”。
鄭和是個有心的人,知道天文對航海時的重要性,也不能不考慮在其中,他希望的是自己這份航海圖,能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牛X的航海圖,所以能考慮進去的因素,他都不遺餘力地表現在圖上。
那麼這張開創一代先河的航海圖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鄭和畫完之後交給誰了呢?其實無需多想,他肯定是要交給明宣宗,隻可惜,在他之後,明朝又回到了“禁海”的狀態之中,這一張航海圖從一張實用性地圖變成了皇宮倉庫裏的一張廢紙。或許三寶太監的內心是痛苦的,他一世的心血就這樣被人置若罔聞,他卻什麼都不能說、什麼都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