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曆史給了我們機會(1)(1 / 3)

大航海時代,我們依然領先

在世界曆史中,曾經出現過“大航海時代”,也就是15世紀到16世紀這段時期,由歐洲人開辟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關於大航海的好處,那是非常之多,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總之一句話,很多個國家都是靠著大航海發家的,比如西班牙、比如葡萄牙、比如英國。雖然這些國家的艦隊所到之處,幾乎都是被搶奪一空,然而曆史不會記錄這些,它隻會記錄那些所謂的豐功偉業。正如同那些靠著航海而名垂千古的航海家們,比如哥倫布,比如麥哲倫,比如弗朗西斯·德雷克……

在明朝曆史中,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大航海時代”,這個時代的英雄名叫鄭和,他先後七次遠赴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首先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之所以鄭和能夠成為一個航海英雄,能夠造就一個屬於東方的“大航海時代”,不僅僅是在於他個人對於航海技術的掌握,這也絕非是能夠依靠一個人完成的任務,因為在他背後,有著強大而繁榮的大明王朝作為後盾。

鄭和下西洋,最先決的條件,還是來源於整體的大環境,大明王朝進入了朱棣統治的時代,明成祖朱棣,是一個極有野心的皇帝,他極力渴望成為一代明君,證明給世界看,他,朱棣,搶奪皇位也能夠成為一代明君,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絕非是生活在父親光環下可憐的寄生蟲。正是因為朱棣的這種野心、以及被世人認可的迫切希望,讓朱棣決心打破祖訓。

在前文中,我們就曾經提到過祖訓的重要性,想當年朱元璋下令自己的後代永遠都不允許恢複丞相製度,麵對巨大的工作量,朱棣也不敢違抗,而是轉而建立了皇家專屬的秘書處——內閣。朱元璋的祖訓中還有一條,就是“禁海”,這條祖訓內容很簡單——“不許寸板下海”,直接規定了明朝後麵的皇帝不允許任何一艘船隻在海麵上行駛。可是朱棣卻打破了這條規定,正是他的決心,帶給明朝航海一個希望。

第二個重要條件,就是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航海”是一件非常燒錢的事情,絕非是幾萬兩銀子就能夠解決的,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在西方大航海時代,很多國家能夠以小成本投入換來高收益,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這樣一個事實——西方國家最初在海上行駛的都是輕快船隻,這樣的船隻投入低廉,船隻容納的重量也很有限,相比之下,鄭和下西洋所行駛的寶船,就如同“海上航母”一般巨大,前期耗資也自然會多。

第三個重要條件,是一個曆史問題,因為在中國古代史上,航海技術發達的並不僅僅是明朝,還有唐朝和宋朝,有了這兩個朝代航海技術的累積,明朝成了集大成者,它站在了唐宋成功的“巨人”的肩膀上,又怎麼能夠不發達呢?

前麵三個條件,是形成鄭和下西洋的外在條件,是環境對於這件事情的支持,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有內在條件,這也是航海技術的硬件。看過《加勒比海盜》的人都知道,在遠航的時候,船的好壞雖然是條件之一,但並非是絕對且唯一的條件,更重要的還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點要素。大明王朝的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並不僅僅是因為造船業地發達,還有同樣至關重要的天文航海技術和地文航海技術的支持。

所謂的“天文航海技術”指的就是依靠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通過改良,鄭和的艦隊之中已經將瀚海的天文定位和導航的羅盤結合起來,儼然就是一套完善的GPRS衛星定位導航係統,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真正的高科技產品,絕對不誇張,而且人家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牽星術”。別看這是幾百年前的玩意,可是它能夠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稱得上是明朝的“GPRS”,這種技術絕對領先於西方國家,也稱得上是世界先進水平。

而“地文航海技術”則是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做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這些技術在當時都位列於世界先進水平。

除了這些科學技術的支持之外,船隻本身,也是航海途中最關鍵的核心,明朝的造船業已經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明成祖實錄》中記載,在公元1403年到公元1419年,僅僅十六年的時間之內,明朝一共建造了多少艘船?一共是2735艘,而其中一半是在公元1406年一年時間之內完成的。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明朝的造船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流水線階段,速度和數量都達到了一個頂峰。更讓人驚歎的是,如果隻是數量上的領先,這並不算什麼,可是明朝的船隻規模也成為了當時的“世界之最”,根據《明史·兵法》中記載:“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闊,……其桅二道……”可見船勢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