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曆史給了我們機會(3)(1 / 3)

這可是朝廷中一等一的大事,兵部的人趕緊聚在一起商量對策,這樣重大的事情自然也不會瞞著張居正,可是聽完了兵部尚書的報告之後,他就有一種感覺,這件事情來得太奇怪了。怎麼個奇怪法呢?

五月份,恰好是天氣比較熱,而且又多雨的時候,明顯這樣的天氣不利於騎兵作戰,這土蠻怎麼會突然來犯呢?不過這件事情馬虎不得,還是先讓自己的眼線調查一下吧,這個眼線就是戚繼光。戚繼光的回複也很快,就說邊境上根本就沒有任何一方的勢力來犯,安全得很。

張居正一下子就明白了,估計這個李成梁又缺錢花了,所以才找借口要錢,這樣的舉動絕不能姑息,就下令讓兵部給李成梁嚴厲的斥責。

除了嚴肅對待之外,張居正有時候也會采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來安撫李成梁。公元1578年,也就是萬曆六年,韃靼部落和土蠻之間發生了一次戰爭,在戰鬥過程中,韃靼部落中有一支隊伍逃了出來,投奔的對象就是李成梁。

李成梁一看,好啊,來了幾個不怕死的,直接下令就把這些人斬首,並且取下了他們的頭顱,直接呈給兵部,說自己在長定保這個地方取得了一次不小的勝利。朝廷一聽,好事啊!趕緊就擬了個折子,給李成梁漲工資、升職,一番折騰之後,李成梁高興了。

張居正在一旁看得清楚,覺得事情絕對不會這樣簡單,他聽說這群韃靼部落的人,竟然是趕著牛羊來“打仗”的,這也太奇怪了,於是又是一番調查,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不過這一次,張居正並沒有像上一次那樣不給李成梁留麵子,一方麵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嘉獎已經頒布出來了,不能朝令夕改,這樣有損於皇家的聲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對李成梁的控製方法就是一拉一收,所以這件事情他隻是小小的告誡了李成梁一下。

張居正在用人方麵的能力,絕對稱得上是一流的,對於不同的能臣將領,他用不同的方法收服,再加以控製,讓他們為自己的萬曆新政提供方便,這不是每一個改革者都能做到的,想那王安石就是因為用人不當而導致了變法失敗,張居正卻能做到知人善用,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成功之處。

經過了幾年時間的改革,可以說萬曆新政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到了萬曆八年的時候,全國範圍清算出了將近三百萬頃良田。或許很多讀者對於土地單位沒有概念,那就簡單地說,清算出了半個荷蘭,而它所產出的糧食可以養活整個歐洲。在萬曆新政之後,國庫每年的贏利就能達到三百萬兩,最高紀錄則是一千多萬兩,而在萬曆新政之前,國家則是赤字狀態,這可以說是質的飛躍啊。

經過上述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了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國防上增強了反侵略的能力。當然,張居正倡導改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而是為了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因而,他的變法不可能觸動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隻能作一些修修補補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曆史總趨勢。盡管如此,張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毫不誇張地說,萬曆新政是明朝中期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沒有萬曆新政,沒有張居正的話,明朝或許等不到滿清的建立,也等不到闖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就提前滅亡了,是張居正,以一人之力,將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明王朝的壽命,往後延長了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