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之所以能在危難中果敢地主持新政,其重要的思想是始終不忘記以民為本,因民立政。他的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豪強地主兼並掠奪農民土地的勢頭,多少緩和了農民的惡劣處境,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減少了地方官吏對農民刻意剝削的機會。從而表現了一個古代文人注重學以致用、從政庇民的高貴質量。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政治家,張居正胸懷大誌,思想敏銳,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但曆史發展畢竟是一條客觀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所以張居正改革的成敗以及張居正本人,都是中國曆史文化遺產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但是,隨著張居正的過世,轟轟烈烈的萬曆新政也隨之成為了曆史中一粒塵埃,成為眾多人回想起明朝時候最後的輝煌,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樣有效且正確的改革最終卻失敗了呢?
這其中的緣由非常複雜,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萬曆皇帝的轉變。當初,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管教得太過嚴格,物極必反,作為老師的張居正,並沒有如願將萬曆培養成自己改革之路的接班人,反而成為了改革成果的掘墓人,這多少有些諷刺的意味。
張居正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來源於李太後對他的信任、萬曆皇帝對他的依賴,這種依賴不僅僅是政治上,更是從心理上,依賴、敬重他。
你見過一聲嗬斥就將皇帝嚇得直哆嗦的內閣首輔麼?張居正就能。
你見過十年光陰之中,臣子說一,皇帝就說一,臣子說東,皇帝不會說北麼?張居正就能。
你見過被皇帝恭恭敬敬稱呼十年“先生”的大臣麼?張居正就能。
可以這樣說,在張居正心裏,萬曆不僅僅是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他最看好的政治接班人,也是自己最得意的學生,而在心裏,這個小小的皇帝,就如同他的兒子一樣,所以當萬曆犯錯誤之後,張居正往往擺出一副嚴厲的麵孔,光是看著他的眼神,萬曆就已經被嚇得直哆嗦。
等到了張居正準備實行變法的時候,國庫的銀子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到了盛大節日的時候,張居正就會像是個會計一樣計算著各種經費。
公元1572年的元宵節,按照祖宗禮法,元宵佳節一定要放煙火、要賞花燈,當時年紀尚小的萬曆皇帝自然是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可是張居正知道,這一場煙火、這一次宴席就要花去七百兩黃金,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於是他就趁著給萬曆上課的時候說:“皇上,您看先帝剛剛過世沒多久,按照孝道之說,您應該守孝三年,在這期間,不應該舉辦酒宴。”
萬曆皇帝瞪著那雙清澈的眼睛望著他,不知道先生究竟是何意思。
張居正又說:“眼下馬上就要到春節了,過了春節就是元宵佳節,這兩個節日如果真的要慶祝起來,那就要花去七百兩黃金啊。”
直到這時候萬曆才明白張居正究竟想說什麼,於是他揮了揮手說:“原來先生說的是這事,我已經下了命令,就將這兩者免去吧。正月時期的國宴改為家宴,菜色酒品一律從簡。”
聽到這裏,張居正喜出望外,覺得萬曆皇帝真是目光遠大,能夠知道他一番良苦用心。
萬曆畢竟是小孩子,喜歡熱鬧的天性並不會變,沒過多久,他就趁著張居正授課的時候小聲問道:“先生,您看人家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放煙火、看花燈,要不然……”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張居正就已經聽出了端倪,於是他沉思了一下說:“皇上,眼下咱們國庫已經沒有多少銀子了,還是以國事為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