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命,還是巧合(1)(1 / 3)

離資本主義永遠隻差一步

明朝是一個讓人感到無比惋惜的朝代,由於太多的偶然性因素,導致了這個朝代最終被清朝取代,現如今我們說這個曆史軌跡,有些造物弄人,並非沒有半點依據。

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在明朝中後期,由於逐漸廢除了“禁海令”,私人的海上貿易日益頻繁起來,手工業產品走俏市場,所以就需要加大投入,很多作坊主雇傭勞動力進行勞作,這就是最初的雇傭關係。但是為什麼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無法像歐洲各國那樣迅速發展,這又是為什麼呢?

或許有些讀者還並不了解什麼叫做資本主義,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彙,其實它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社會製度。

和封建社會不同的是,這種新的社會體製並不是人為的決定,而是經濟決定的,在這種製度之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自由選擇的勞動力市場及工會組織的普遍存在,並借著雇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商品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務借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裏流通。投資活動的決定由私人進行,而非由國家控製。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者控製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動。雖然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被視為是資本主義製度,但其中一些國家也被稱為“混合經濟”製度,因為其政府掌控了生產的資源,並且對經濟實行幹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屬性和特質,資本主義也被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

對照這種所謂的標準,我們來看看大明王朝究竟差在哪裏,為什麼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非常緩慢呢?

我們在前麵介紹西方中世紀的黑暗的時候提到過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件——英國圈地運動。這件事情迫使大批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為了流民,為了生存,隻好選擇來到城鎮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但是當時大明王朝的情況卻是這樣的——

由於長時期封建製度的禁錮,國家倡導的也是“重農抑商”的政策,盡管在明朝中後期,這種政策的實施效力有所減弱,但是在很多農民的心中卻有這樣的想法:“千好萬好,不如自己的田地好。”很多農民就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活。這種日子雖然辛苦,但是卻有著強烈的安全感和滿足感,畢竟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生活下來的,為什麼自己要舍棄這裏的田地,轉而成為別人的勞動力,過著一無所有的日子呢?假如哪一天自己找不到工作了,那豈不是得餓死街頭?現如今我們說這是小農意識,但在當時這才是真正的主流思想,那些靠商業發家致富的人,反而是“非主流”。

也正是因為有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在古代非常低,這才有了“無商不奸”的說法,所以很多商人在發家致富了之後,反而選擇回到家鄉,大量購買土地,當個地方的員外。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但是我們不能不提到的就是所謂的榜樣力量,或者稱為榜樣影響更加確切,一些人富裕了之後,就成為街裏街坊茶餘飯後的談資。比如說某個縣的某個人從事海上貿易販賣絲綢發家致富了,那鄉親們都會說,你看那誰誰誰多有本事,原來不過也是個種地、放羊的小夥子,看看人家現在過的那是什麼樣的日子?可是沒過幾年,這個鄉親們口中的“暴發戶”卻選擇回到了家鄉,買了土地,又回到了農忙的日子,那鄉親們又會說,唉,果然還是種地踏實啊,別看他掙了錢,指不定曾經遇到過什麼事呢?這種思想之下,資本主義萌芽又如何能夠發展起來呢?

第二個非常關鍵的點就在於當時的政府,我們還是以英國為例,當初的“圈地運動”是得到了英國當局的大力支持才完成的,甚至還為此頒布了法律法規,這也等於是在法律上承認了這個運動的合法性。這是由於當時的英國已經充分意識到,商業貿易已經成為了時代潮流,如果固步自封的話,隻能被其他國家遠遠地拋在後麵。可是中國政府一直都保持著高姿態,這一點我們在前文中已經說過了,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商業貿易的重要性,他們依舊活在封建製度的牢籠之中。

再次,中國手工業產品的主要市場是海外,因為農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對於產品的需求量非常小,產品需求量是什麼?那就是市場啊!沒有買賣就無法拉動生產力。盡管海外市場足夠強大,但是經過了殖民掠奪,中國已不再是西方世界獲得產品的唯一渠道,這同樣打擊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這幾條原因,有的是意識形態上的,有的則是時間造成的,如果在資本主義萌芽剛剛出現的時候,大明王朝的當權者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才是時代之趨勢,那麼資本主義就真的離我們不遠了。但是,曆史並不存在假設關係,由於各種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們始終無法跨出那一步……

夭折的航海運動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帶給中國人的是無限驕傲,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封建社會的舊體製,率先叩開自由貿易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