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中國抓住這次機遇,憑著明王朝的軍事、文化、經濟能力,很有可能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那麼世界的曆史都將會重寫。
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和南洋的航路暢通了,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就更多了。通過這幾十年的對外接觸,中國跟南洋這些地區的關係越來越深,來往也越來越多。由於華僑的活動,以及中國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傳入這些國家,這樣,南洋地區的生產方式也越來越進步。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曆史事實說明,我們這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不去侵略人家。正因為這樣,直到現在,盡管時間過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鄭和到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曆史遺址。因為鄭和叫三寶太監,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寶來命名。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以往曆史上是沒有的,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是明朝曆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後,為什麼不去第八次呢?
明成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做皇帝。這個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再傳給下一代,這就是宣宗。宣宗做皇帝的時候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孩,不懂事。於是宮廷裏便由他的祖母當權;政府則由三楊,也就是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握了大權。三楊在朝廷裏當了二三十年的機要秘書。三個老頭加上一個老太太掌握國家大權。這些人和明成祖不一樣。明成祖有遠大的眼光。他們卻認為他多事,你派這麼多人出去幹什麼?家裏又不是沒吃的、沒喝的。不過明成祖在世時他們不敢反對,明成祖一死,他們當了家,就不準派人出去了。
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國庫空虛。
有很多人都將國庫空虛這個情況歸結於鄭和前幾次下西洋花費了太多,可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明成祖朱棣不停地“北伐”和遷都北京造成的,相比於朱棣的花錢能力來說,鄭和不過是“毛毛雨”而已。
一場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就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了曆史的舞台,而中國在海平麵的生命力也就此衰竭。
縱觀明朝曆史,似乎隻有明成祖朱棣一人堅持著要打開海上的防線,讓中國人也能夠揚起風帆,征服於海上。其他的君主,就連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想都不想就直接選擇放棄大海,並且弄出了一個“禁海令”。
眾所周知,朱元璋小時候放過牛、要過飯、打過短工、當過和尚,然而這一係列非凡的履曆並沒有給他一個非凡的認識,他骨子裏的小農意識時時刻刻就會在腦海中浮現。
為什麼朱元璋會選擇放棄大海呢?
首先,朱元璋理所應當地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財富取之不盡。想想也是,如果中國的領土像倭寇那樣隻是彈丸之地,估計朱元璋就不會這般財大氣粗了。不過沒有這種假設,朱元璋的心裏,依舊是小農意識。據說他時常會對太子或者是朱允炆說,你們一定要將目光放得長遠些,不要總是想著征服那些“蕞爾小國”的土地和財富,那些還不夠給咱們大明王朝塞牙縫的呢!
朱元璋的這番話,如果往好的方麵想,是明太祖心胸寬廣,不願意主動掀起侵略的步伐。可是往壞了說,就是閉關鎖國,以為一切可以無求於人,輕視發展海外交往,拒絕互通有無。在拒絕了危險的同時,也拒絕了進步的空間。
嚴格說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還是個農民,他一心向往的農耕經濟與海洋貿易格格不入。而他作為封建專製帝王,更不容許商品經濟攪亂其所要維護的士、農、工、商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禁商禁海再天經地義不過了。
拋開朱元璋自己的想法,明朝實行禁海政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倭寇的侵略。
倭寇,是明朝時期對日本人的稱呼,他們活躍於13世紀至16世紀,搶奪財物、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他們以海為家,以船為生,不過他們打劫的對象卻並不僅僅是海上的船隻,還有沿海地區的百姓,一時之間,倭寇所積累的民怨非常之重。
其實倭寇之亂早在元朝末年就已經開始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朱元璋還忙著搞內戰,無暇顧及到海上的動靜,也就沒有時間理會。等到了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作為一國之君,他就不能再置若罔聞了。可如何能夠徹底解決掉這件事情呢?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和日本建交,兩個國家都相互表示友好了,那倭寇也就不會再明目張膽地來犯了。
於是他給日本統治者寫了一封以示友好的信,內容無非就是說,咱們兩個國家雖然隔著海,但是距離卻並不遠,不如這樣吧,我們兩個國家建立起友好的貿易往來,想你一個彈丸之地,肯定資源比較少,沒關係,我們大明王朝地大物博,要什麼有什麼,我還可以給你點貿易優惠政策什麼的……
對於朱元璋來說,能夠這樣主動示好,已經是非常不錯的開局了。可是沒想到緊接著,國內就引起了一陣騷動,也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胡惟庸事件”。一想到有人要謀反,朱元璋內心中的無名怒火就騰騰地冒上來。就在這時,又有消息傳來,胡惟庸竟然和日本統治者有聯絡,或許這謀反一事,日本也逃脫不了幹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