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命,還是巧合(1)(3 / 3)

朱元璋心裏這個火啊,想你一個小小的日本,竟然有如此的狼子野心,竟然想通過一個胡惟庸,就扳倒我大明王朝,你也太自不量力了!不就是個小小的倭寇麼,就算你們全部都攻打過來,老子也不放在眼裏!

於是乎,朱元璋下令,堅決切斷一切與日本的關係,嚴厲實行海禁!

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朱元璋正式頒布禁海詔令:“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後,每隔兩三年頒一次詔,“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禁通外番”、“申禁海外互市”,還撤了閩、浙、粵等地接待外商的市舶司。

朱元璋是個雷厲風行的人,且有著強烈的控製欲望,所以他每頒布一道詔書,就肯定要派自己信任的人去沿海地區視察一番,查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

盡管這是聖旨,但難免會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情發生,對此朱元璋也早有耳聞。他幹脆將下海捕魚也列入禁止範圍。信國公湯和曾奉旨“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如此禁來禁去,最終禁到造船這個根本上,先是禁造能夠離岸較遠的三桅船,隨後船越禁越小,終至“片板不許入海”。

很多人都將“禁海令”歸結到防止倭寇的身上,可是,縱觀曆史,我們就不難發現,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倭寇之亂似乎消失了,而日本也出現在來到明朝進貢、申請貿易往來的隊伍之中。很多人都認為,朱元璋實行“禁海令”,罪魁禍首就是倭寇,可是為什麼當明成祖實行了兩國的貿易往來之後,倭寇就消失了,而“禁海令”一旦實行起來,倭寇之亂又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外患之一?

日本畢竟是個島國,缺少資源,胡宗憲《籌海圖編》中記載了日本人喜歡的中國物產。如衣料類:絲、絲棉、布、錦繡、紅線。日用器物類:針、鐵鍋、瓷器、漆器、女人脂粉。書籍類:佛經、醫書及四書五經。除此之外,日本方麵還特別需要中國藥材。與此同時,中國士民對日本商品也有濃厚的興趣。如日本所產倭刀以其鋒利精巧備受稱道,成為官紳士民爭相求購的珍品。另外,倭扇、描金飾物等,也頗受明朝百姓的歡迎。既然有需要,當然就有貿易,然而,明朝政府對此畏之若虎多方阻撓。

就連投降於明朝的“倭寇王”——汪直也曾經這樣說過:“倭國缺絲綿必須開市,若允之,海患乃平。”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顯,說的就是如果大明王朝能夠放開海禁,倭寇之亂,自然就消失了。

朱元璋畢竟是明朝的開山皇帝,他的孫子朱允炆登基之後,還沒有多大的作為,就又被朱棣趕了下去,也正是這個大膽的皇帝,下令讓鄭和不顧及朱元璋的禁海令,據說當時也有大臣提出過異議,說先帝已經下令不許有人出海。朱棣眼睛一瞪,言外之意就是,老子連皇位都敢謀躥,小小的一個“禁海令”朕又怎麼會放在眼裏?

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之下,鄭和成功下西洋,可是朱棣一過世,“禁海令”又重新回到了朝廷之上。朱高熾是一個保守的人,鄭和下西洋的入不敷出,已經讓國庫空虛,麵對滿朝文武百官的彈劾,他也覺得,明太祖朱元璋當初的“禁海令”似乎也要遵守,就這樣,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成為了往事。

朱高熾的這個決定,似乎有了將祖訓繼承下去的跡象,可是他的兒子朱瞻基卻又一次出爾反爾,他完全繼承了爺爺朱棣的性情,每每看到鄭和遺留在港灣上日益破舊的寶船,竟然有些懷念曾經那種“萬國來朝”的繁榮,於是又想到再次下西洋。這個決定,引起了文武百官的驚慌,兵部侍郎劉大夏幹脆將鄭和積累的航海資料一把火燒成灰燼。

盡管在明朝中後期,皇帝開始變得不務正業起來,禁海令的管理也沒有最初那樣的嚴格,然而明朝失去的不僅僅是鄭和時代的輝煌,同樣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造船業的沒落以及狹隘的民族意識。

就在所有人都看好中國沒準會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海上霸主的時候,一紙“禁海令”成為了大明王朝水上軍隊的牢籠,禁錮著他們。可是在禁錮自己人的同時,也給了倭寇一個生存的機會。

倭寇並非是正規的海上作戰軍隊,他們隻是日本的普通百姓,多半都是漁民、農民、武士或者是浪人,同樣也是因為活不下去了,落草為寇。不對,應該是落海為寇。

這倭寇並非是一夜之間突然出現,也是有一個短暫的發展曆程,我們先來說說倭寇的曆史,最早的倭寇出現於宋朝,組成成員基本上都是漁民和農民,因為自然災害,收不到糧食、打不到魚,就幹脆出海搶劫,不過那時候的倭寇可無法到中國的海域之中來,距離在那擺著呢,還沒打劫多少東西,來回就得好幾天,這買賣不劃算。那他們打劫哪裏呢?當然是離他們較近的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