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元朝的時候,元軍曾經大舉攻打日本,在此之後沒過多久,倭寇就開始對朝鮮進行有計劃的侵擾,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侵擾,不僅僅是衝著財物去的,可以說是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很多平民百姓都因此而喪命,這讓高麗國王感到很大的壓力。可是高麗國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以和日本倭寇相抗衡,為了解決掉這個問題,高麗國王給忽必烈寫了一封求救信,希望忽必烈能夠派兵鎮壓,幫助高麗加強防衛。
到這個時候,倭寇已經初步形成了他們的規模和戰鬥作風,公元1307年,倭寇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搶劫,他們還身兼另一種身份——日商,他們借著行商作為偽裝,等到了目的地的時候,就開始露出本來麵目。這也是最早倭寇和商人結合起來的事例。
直到公元1335年,日本武士和浪人也加入到了倭寇的隊伍中去,因為在當時日本因為戰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麵,在這場戰爭當中,日本幾大武士的勢力有興有衰,失去勢力的武士命運很悲慘,要麼貧瘠而死,要麼被人追殺喪命。為了活命,也為了能夠繼續生活下去,他們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倭寇的隊伍當中。
倭寇的形成,大部分原因都和日本當時不太樂觀的經濟環境有關係,人數逐漸增加的倭寇們也不再滿足於對朝鮮半島的掠奪,於是他們將目光放到了更大更富強的中國。他們最早騷擾中國邊境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那時的元朝政府早已沒有忽必烈率領的強大騎兵,長時間的安逸生活讓這些騎兵失去了最基本的鬥誌,再加上朱元璋的明軍日益崛起,元朝騎兵隻好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剿滅明軍的身上,倭寇之亂隻是很小的一波漣漪,掀不起大風大浪。或許就是元朝統治者這種放任的態度讓倭寇越發肆無忌憚起來,等到了朱元璋上台之後,倭寇之亂早就成了沿海地區的一大隱患。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作風依舊雷厲風行、硬派,對於邊防非常重視,所以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倭寇並未形成大患,而他頒布的“禁海令”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倭寇來襲的動機,來了也沒東西可撈,所以在明初,倭寇問題不算什麼。
明成祖朱棣既然敢於打開海上門戶,他自然是需要做一番功課的,在公元1404年,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前一年,鄭和還做過一件事情,那就是出使日本。《日本一鑒·窮河話海》中記載著:“永樂甲申,倭寇直隸、浙江地方,遣中官鄭和往諭日本王。”而明朝的馮應京在《皇明經世實用編》中這樣寫道:“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
既然倭寇並沒有形成多麼大的規模,對中國沿海城市的騷擾也屈指可數,為什麼朱棣要讓鄭和出使日本呢?在明朝的幾個皇帝中,朱棣的目光最為長遠,他非常清楚,對於倭寇這個問題,明朝絕對有兵力、也有能力予以剿滅,可是這並不僅僅是中國人的事情,還關係到外國人,如果貿然剿滅了倭寇,那勢必會影響到中日關係。別忘了,雖然日本國土少,但是離中國距離太近,如若他們突然來襲,對於中國的衝擊,不可小視。出於這樣的目的,鄭和出使日本勢在必行。而且這次的行程,也就權當給鄭和下西洋練練手,讓他熟悉熟悉海洋嘛!
鄭和出使日本,並沒有表現出一個大國的傲慢,相反,鄭和對日本的統治者謙卑有禮,那一次,他們就商業貿易、倭寇問題達成了一個共識,並且簽訂了《永樂條約》。在朱棣執政的時期,倭寇問題似乎得到了長久的解決,可是在此之後的幾個明朝皇帝,卻越發的昏庸、懶惰起來,尤其是邊防的鬆懈,則是給了倭寇一個“來搶我吧”的理由。
倭寇真正對明朝構成威脅是在嘉靖年間,到了這個時候,這台巨大的國家機器早已經是千瘡百孔,需要整修了,可是嘉靖皇帝一門心思就是給自己父母正身,再加上明朝一貫“重文輕武”的政治方向,導致了國家軍隊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很多官兵都疏於操練,而且更嚴重的是,有一部分的軍餉都被克扣了,將領們拿不到俸祿,自然就不願意留在軍隊等候皇帝的調遣。據史料記載,嘉靖年間的軍戶逃逸現象非常嚴重。不要小看這個問題,軍戶是統計軍隊兵力的考量標準,如果有戶而無人,那麼一旦打起仗來,皇帝說出兵十萬,可實際上的兵力隻有八萬,那戰爭如何能勝呢?同樣是因為軍隊逃脫人數太多,很多衛所實際上早就沒有了兵力,最誇張的,隻剩下一個人做看守,就連濱海前線的遼東、山東、浙江、福建、廣東衛所都隻剩下30%的兵員。不要以為這些留下的兵力能夠以一當十,這些當兵的,有很多甚至連馬都不會騎,更不要提上陣打仗了,平時他們每天都渾渾噩噩地混日子。
公元1555年,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不僅震驚了嘉靖皇帝,也震驚了後人。在浙江紹興,突然出現了一小股倭寇的蹤跡,人數不多,也就幾十人而已,就是這幾十人,在短短數日之內,竟然“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倭寇所到之處,都有官兵去攔截,可是前麵我們已經說了,當時的官兵能頂什麼用?在這支倭寇隊伍麵前,官兵們就像是小孩辦家家酒一樣,毫無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