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命,還是巧合(2)(2 / 3)

為了剿滅這支倭寇,朝廷派出了許多官兵,尤其是弓箭手,他們想要依靠城池的優勢,一舉殲滅。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金庸先生在《神雕俠侶》中的描寫,郭靖大俠站在襄陽城的城牆之上,也是派弓箭手在城牆上候命,遼軍在城牆下麵不敢造次。可是,就在南陵縣之外的城牆上,同樣有眾多弓箭手蓄勢待發,幾十名倭寇就在城牆下麵。將領一聲令下,弓箭手的數十支弓箭齊齊發出,可是,那些倭寇腳一蹬地、大手一揮,竟然將箭囊入手中。

如果這些倭寇在明朝去考仕途,肯定能夠中個武狀元回來,明朝的科舉製度對於武官的武藝要求非常低,隻有一個標準,考射箭,射十箭中了三箭就算合格。難怪這些將領們連一個由幾十人組成的倭寇隊伍都無法拿下呢!

一個數十人組成的隊伍,已經連續破了四個省市,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不能不算是一種侮辱。不過,這份侮辱並沒有結束,因為這支倭寇隊伍竟然開始攻打南京!

南京作為明朝最開始的首都,即便是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南京這座城市也派重兵把守,而且能夠在這裏任職的將領也都是朝廷中數得上號的,算是軍隊中的三線人員,一線人員自然是要駐守北京,二線人員自然是駐守邊疆,三線人員雖然不是什麼重量級人物,可總比那些蝦兵蝦將來得可靠些。

但是曆史就是曆史,它總是能夠帶給我們驚訝、驚奇,到了南京城外,這幾十名倭寇一沒有喬裝打扮,二沒有挾持人質,反而是明目張膽、大張旗鼓地進攻起來。

南京城裏最大的官員是兵部尚書張時徹,估計那時候還在睡夢之中,隻聽到外麵吵嚷起來,大多數百姓都驚恐地大聲喊道:“倭寇來了!”

這又是一個重大的失誤,情報不準。

想那倭寇自從浙江紹興登陸之後,一番大肆搶劫,距離如此之近的南京竟然半點風聲都沒有聽到,又或者是南京的地方官員非常篤定,這些倭寇不會貿然來犯南京城。總之,對於倭寇這樣的舉動,南京城上上下下都處於極端的慌亂之中,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張時徹還算是個見過世麵的人,他下令關閉城門,任何人不得出入,於是南京城的百姓們就過上了守城的日子。

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筆記裏憤憤不平地挖苦道:“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勳貴騎從嗬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在中國曆史上,這算是一個恥辱,僅有幾十人的倭寇,竟然敢於攻打南京城,而南京方麵,竟然在短時間之內,慌了手腳,全然沒有招架之力。如果說這股倭寇勢力並不僅僅數十人,而是數千人,那南京又該陷入怎樣的局麵呢?

眼看著攻打南京是沒有可能了,這支倭寇並不戀戰,馬上撤離了南京,想要到無錫和另一股倭寇會合,幾十人畢竟勢單力薄,再加上打了這麼久,也是筋疲力盡,就想要抄近道。可是人生地不熟的,又看不懂當地的地圖,想來想去他們選擇了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抓兩個百姓給他們帶路。

這兩個普通百姓在幾百年前上演了一出“英雄王二小”的戲碼,這兩個人小心翼翼地在前麵帶路,他們故意帶著倭寇走人比較多的地方,用地方方言通知路人,讓路人去給官府報信,說倭寇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無力再和官兵打了,不如就趁此拿下他們,地點在蘇州城外。路人一聽,好事啊,就屁顛屁顛地去了。就這樣,倭寇在蘇州走進了官府設下的埋伏之中。

在蘇州帶兵的是蘇鬆提督曹邦輔、副使王崇古率領檢事董邦政、指揮張大綱、把總婁宇等人,曹邦輔是嘉靖年代素有“知兵”之名的大臣,後來還總督薊遼等處軍務,是個比較能夠帶兵打仗的人,他手底下的兵自然也都不是酒囊飯袋之輩。

這群倭寇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隻聽得曹邦輔的一聲令下:“士皆骨栗,殊死戰”,就看到一隊人馬衝了過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抄過來。霎時間,倭寇也慌了手腳,隻剩下本能的逃跑了。蘇州臨水,湖麵上自然停泊著許多船隻,但是曹邦輔早有準備,命令手下的人守在船隻旁邊。

想走水路是沒希望了,那就改成陸地吧,趁著混亂之際,其中有一些倭寇跨過了橫涇前馬橋,躲進了平民的家中。他們最初打算劫持人質,可民房裏哪裏還有人啊,早就跑光了。這也是曹邦輔設下的局,最終這群倭寇死在了火攻之下。

不管怎麼說,區區幾十個倭寇的翻江倒海,不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一直使中國人深深警醒。這一小股倭寇如入無人之境的長驅直入,就好比一柄鋒利的尖錐,刺進了明王朝這頭臃腫懶散巨象的中樞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