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天命,還是巧合(3)(1 / 3)

在曆史中,因為百姓們活不下去而起義的典故不在少數,明朝現如今也陷入了這樣的泥潭,於是在不久之後,就發生了幾起農民起義事件,這些都讓這個即將破滅的王朝雪上加霜。

為了賑災,朝廷支付了大量的物資,導致國庫虛耗,於是明朝的軍隊也開始土崩瓦解,當時的軍隊實行屯田製,也就是說他們的軍糧都要靠自己來種,可是軍隊的駐地則是在北方,是當時受災最嚴重的地方。種植的糧食自然是不用說了,肯定是顆粒無收,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軍人們吃什麼?朝廷已經沒有銀子再去購買糧食來供給了,軍隊隻好節衣縮食,節省開支。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軍隊裏的士兵吃不飽飯的話,那麼等待他們的是什麼,不是在戰場上因為體力不支被殺死,就是真的餓死在這裏。為了能夠獲得一定的資金,很多將領都開始自行想辦法活命,有點家底的人,自然好說,沒有家底的人,隻好把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兵器上。

這些士兵往往都是地位較低的,他們手中的兵器雖然不是神兵利器,但好歹是鐵做的,怎麼也能換點銀子,買點糧食。自己的兵器賣掉了,那就偷同伴的,幾年的光陰下來,軍隊的戰鬥力反而下降了,沒了裝備,將領們總不能赤膊上陣,於是乎整體的戰鬥力就不用再說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明朝末年,明朝的軍隊在戰場上潰不成軍的根本原因。

或許有人會說,天氣並不能夠真正決定一個王朝的滅亡,的確,又不是“全國幹旱”,也不是“全國冰雪”,它的確不能夠讓大明王朝真正滅亡,可是我們不能忽略它的影響。

盡管小冰河時期隻是一個純粹的自然災害現象,曆朝曆代都經曆過天災,可是當天災遇到了沒錢的人禍時,對於已經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的打擊,絕對不是一點半點。明朝像是一個站在懸崖邊上的人,而小冰河時期這個自然現象就好像是老天爺無形中踢了他一腳,將他更迅速地送入深淵之中。

內憂與外患同時出現

【內憂——農民起義】

“小冰河時期”造成了農民們顆粒無收,而朝廷撥下來的賑災物資,經過層層的搜刮,估計最後真的能夠到老百姓手裏的隻是幾分之一而已,曆史一般演到這裏,就會有人掄起鋤頭,決定起義了。

想當初,明太祖朱元璋也是這樣站起來的,似乎經過了幾百年之後,曆史又將回到這裏。在整個明朝之中,農民起義並不在少數,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大多數的農民起義都會以宗教的形式來展開,用得最多的,讓明朝皇帝最頭疼的,估計就是那個叫做“白蓮教”的“邪教組織”,因為在整個明朝,他們經曆了數次“白蓮教”起義。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白蓮教終於消停了,可是陝西卻亂了。

陝西屬於西北,本來就是容易幹旱的地方,在“小冰河時期”,這個地方無可避免地鬧起了旱災,這無疑給廣大陝西省的農民兄弟判了死刑。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肯定會有人能夠活下去,但你要知道,人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想活著,可是朝廷撥下來的糧食就那麼多,要麼母親將糧食讓給孩子,自己餓死,要麼是妻子把糧食留給丈夫,自己餓死……

在這些忍受饑餓的人群中,總有那麼一兩個膽大的,秦朝時候是“安知鴻鵠之誌”的陳勝和吳廣,元朝末年就是最終“驅除韃虜”的朱元璋,而到了明朝末年,則是闖王李自成的天下。

李自成,他並不是個標準的農民,但他是一個標準的窮苦人。他沒有無憂無慮的童年,更沒有能夠讓給他拚搏的前程,他每天就隻知道放羊。

這一點,他和朱元璋也極其相似,一個放牛,一個放羊,難不成是放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起了皇帝夢?

言歸正傳,從小李自成就給地主家放羊,原本他也以為自己一輩子都要在羊群之中度過了,或許還會考慮討個老婆、生個娃娃之類的。但是闖王又豈能和那些普通的放羊仔一樣呢,骨子裏的叛逆之血是騙不了人的。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不知道地主怎麼待他了,讓他這樣一個大小夥子,難以忍受內心的怒火,動起粗來。這下子可不得了了,那個地主在當地頗有勢力,而且勾結著官府,這下李自成要吃不了兜著走了。於是乎“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李自成趁著黑夜跑路了。

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家?這成為當時李自成需要考慮的事情,反正老家是待不下去了,輾轉之後,他來到了銀川,隱姓埋名做了一名獄卒。要說他能老老實實地做一名獄卒,這也是個不錯的差事,至少有了朝廷的俸祿,還有一些“灰色收入”,小日子也能過得很滋潤。

隻可惜,犯過事的人的內心是很脆弱的,李自成也不例外,畢竟在銀川的生活,他隱姓埋名,不敢和任何人結交朋友,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這樣的生活讓他感到非常壓抑。恰好在這個時候,陝西發生了一件大事——農民起義。

公元1627年,陝北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鬥耀,要說這也是殺害朝廷命官的重罪,官府應該通力捉拿才是,然而這陝北的巡撫卻是個膽小鬼,生怕將這件事情報告給朝廷之後,上麵怪罪下來,自己承擔不起,又擔心自己要是捉拿要犯,再把他給惹毛了,自己小命也不保,於是幹脆裝不知道。他的不作為可是給了這些起義軍們一個壯大自我的機會,果不其然,不出三年,陝西省內眾多起義軍也都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