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天命,還是巧合(5)(1 / 3)

崇禎二年,受夠了崇禎皇帝冷落的皇太極,終於忍不住親自帶了十萬兵馬,準備攻打明朝,不過他知道在明朝的東路,有袁崇煥在把守,不易通過。沒關係,東路走不了,就繞路走,於是,清軍越叁河,略順義,至通州,渡河,進軍牧馬廠,兵勢如風,攻向北京。

袁崇煥得到消息後,在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裏,趕到了廣渠門外,根據史料記載,兩軍交戰長達八小時之久,袁崇煥擊敗了清軍。原本,在這場戰役之中,皇太極處於劣勢,想想看,十萬大軍,激戰八小時之後還能有多少剩餘部隊?可是在這緊要關頭,崇禎皇帝卻突然下令,將袁崇煥關至大牢。在幾個月後,袁崇煥被淩遲處死。

【內憂外患——兩手都要抓卻怎麼也抓不住】

闖王李自成,在中國曆史上,被賦予了神一樣的色彩,他是農民起義中的傑出代表,甚至有人把李自成和明太祖朱元璋放在同一位置上,這卻是有失偏頗的。

闖王進京之後,雖然沒有動老百姓一粒糧食,但是做的也都是打家劫舍的勾當,說好聽一些叫做劫富濟貧(當然啦,濟貧與否也有待考證),但是他攻打北京的初衷是什麼?

據清初史家吳芟記載:“李(自成)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後,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沈,但不奉召人覲。”清初李長祥《天問閣集》的記載大同小異。聯係到李自成曾說:“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

這段話說的就是,你給我銀子,我就回老家去,否則就別怪我不客氣!闖王李自成將這次攻打北京當成了“撈金”的手段,以此來威脅朝廷。可是此時的大明王朝早已不再是曾經那個經濟強大、國庫充裕的時代,而是國庫赤字嚴重,皇宮也沒有餘糧了,如何能夠和闖王達成協議呢?

現在有一些史學家說,當時崇禎皇帝有自己的小金庫,而且金額還不小,但是這並不符合邏輯,崇禎皇帝雖然是一個亡國之君,但是這個亡國之君在政治操守上,還是非常不錯的,就連李自成在《登極詔》中也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意思就是說,現在明朝的這個皇帝還不算是糟糕,至少在形勢孤立的情況之下還能夠嚴懲貪官。而崇禎皇帝自己也是個比較節儉的人,如果他真的有一筆所謂的小金庫,為什麼不在關鍵時刻拿出來,而是跑到山上吊死呢?亡國和散財哪個更嚴重?

而在此之前,崇禎皇帝也有多次機會能夠處理掉李自成這個威脅。比如在崇禎十年的冬天,李自成率領部隊圍攻成都多日都沒有成功,又想要移師迎戰明總兵左光先、曹變蛟,也是失敗,眼看久攻不下,隻好選擇原路返回。在返回的途中,遭明朝軍隊的伏擊,這時候的李自成身邊隻剩下十八個人,眼看自己性命不保,他選擇被招安。可是招安之後兩年的時間,再一次率兵攻打明朝。

如果當時崇禎皇帝沒有同意,李自成的部隊早就已經被全數消滅,即使張獻忠等人再起兵,缺少了李自成的領導,也難成氣候。

除了內憂之外,還有外患,最開始的後金,並沒有想要如何,甚至都沒有想過要和明朝平起平坐,隻是要求議和,可崇禎皇帝卻堅持不肯。一方麵是李自成的出爾反爾,另一方麵是後金的逐步壓進,崇禎皇帝將為數不多且戰鬥力不強的隊伍分成兩批,這種兩線作戰的方式是兵家大忌,畢竟這已經不是明成祖朱棣時代的戰鬥力的軍隊了,想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根本就不可能。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明朝不滅亡都困難!

崇禎的偏執

作為明朝的亡國之君,如果非要找出四個字來概括崇禎的一生,我想“偏執固執”最為合適,由於他的偏執,導致了太多太多曆史的遺憾。

【堅持不議和】

明朝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明朝列為皇帝都要遵守的一條規定,可是到了崇禎皇帝這裏,不議和就意味著要兩線作戰,相比於明軍的奸淫擄掠,闖王李自成那軍紀嚴明的隊伍,自然更能夠得到百姓們的愛戴,可以說,是明軍自己將百姓的天平推向了李闖王那邊。當李闖王攻打北京的時候,其實擺在明朝麵前有兩條路,一個是和李闖王死扛到底,另一個就是和大清聯手,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然不再是最初那個對皇太極置之不理的傲慢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