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天命,還是巧合(5)(2 / 3)

崇禎十五年,崇禎便想和滿清議和,以便專心對付李自成、張獻忠。但是礙於祖訓,以及自己的麵子,他並沒有在朝廷之上,非常明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選擇讓兵部尚書陳新甲偷偷地去議和。

就在崇禎皇帝和陳新甲秘密商議的時候,朝廷中其他大臣們聽到了風聲,於是他們就在上朝的時候,紛紛上奏,無非就是要將崇禎皇帝議和的念頭扼殺在搖籃之中。理由有二,一個就是祖訓,另一個則是怕滿清最後會吞並明朝。

麵對文武百官的集體彈劾,崇禎皇帝矢口否認,說自己絕對沒有議和之心,你們就不用擔心了。可是轉過頭來,他又給陳新甲寫信,商量著議和的細枝末節,在結尾之處,崇禎皇帝仍然不忘囑咐他說:“這議和可是我們倆才知道的事情,是天大的機密,你絕對不能泄露給別人。”

碰巧信使到陳新甲府中的時候,他沒有在家,外出辦事去了,信使就將這封信交給了陳府的仆人。這仆人常常都會替自己老爺接信,就以為這些信和以往送來的沒啥區別,並沒有留意,隻是隨手送到了各省辦事處傳抄。

這樣一來,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議的事就公開了出來,群臣拿到了證據,登時嘩然,立刻上奏章反對。皇帝再也無法抵賴,惱怒之極,下詔要陳新甲解釋,責問他為什麼主張議和,罪大惡極之至。陳新甲的申辯書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詔中的句子,證明這是出於皇上的聖意。

崇禎更失麵子,惱羞成怒,下旨:陳新甲著即斬決。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親藩,兵部尚書應負全責。那時距明朝之亡已不過一年半,局麵的惡劣可想而知,但群臣還是堅決反對議和,連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國防部長暗中商量,表麵上堅決不肯承認,最後消息泄露,便殺了國防部長以卸自己責任。從這件事中,可以見到當時對“議和”是如何的忌諱,輿論壓力是如何沉重。連崇禎這樣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對群臣承認有議和之意。中國讀書人的傳統思想認為談和就是投降、就是漢奸、就是秦檜。那是一個非此即彼、決不容忍異見的時代,明末,更是中國曆史上讀書人道德價值最受重視的時期。

【要死一起死】

就在李自成決定攻占北京的時候,很多大臣都建議崇禎皇帝——逃命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啊!甚至有的大臣已經將路線圖都給崇禎皇帝部署好了,那就是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當初選擇南京作為國都,即便是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依舊是處於後備狀態的建設,絲毫沒有鬆懈下來,無論是繁華程度還是堅固程度,都和北京不相上下。如果崇禎皇帝選擇逃跑——盡管這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可是曆史上並非沒有。比如宋朝,“靖康之恥”之後,康王趙構帶領親信大臣們向南逃跑,並且迅速建立了南宋政權。如果崇禎皇帝也在這個時候逃跑,依靠著南方富足的經濟條件,很難說是否也能夠重整河山待後生。

可是崇禎皇帝非常堅定地否決了,此時的崇禎皇帝一點都不像一個皇帝,絲毫沒有政治遠見,更像是一個窮酸落魄的書生,隻會抱著所謂的尊嚴。

大臣們一看崇禎皇帝拒絕了,也明白他一定是因為祖訓的緣故,於是就選擇退而求其次——皇上,你不跑,那就讓太子跑吧!

其實這句話一說已經很明白了,就算是死,你也得給大明王朝留個種啊!但是崇禎皇帝依舊拒絕。

現如今的我們非常不理解崇禎皇帝當時的心思,甚至曆史同樣也不理解。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在山上,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他們的目的地就是南京。有時候,曆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想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政權,在幾百年之後,他的後裔們又回到了這片土地上,進行最後垂死掙紮。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地理分布圖: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製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簡稱南明)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就如同三國鼎立時期一樣,且看最後分曉。

盡管南明已經沒有了大明王朝的領土,但是仍舊算是一個小國,既然是國,那就不能沒有君主,可是擺在這些南明大臣們麵前的,卻是一個難題,一個大大的難題——立誰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