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如果,一切可以選擇(1)(1 / 3)

如果,張居正延壽十年

這是一個讓我們很振奮,但又會很失落的話題。

張居正的事例在前文中已經介紹得非常清楚明白,在這裏撿一些重點來說說:一、張居正的改革是非常有效而且是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二、張居正的改革深得民心;三、他能夠對皇帝施加完全的影響,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替代皇帝的職能。

這些是背景,詳細的材料後麵會再提到。

明朝的皇帝少有幾個像樣的,比如嘉靖皇帝剛剛創造了二十餘年不上朝的記錄,沒多久萬曆皇帝就以四十餘年不上朝的彪悍,刷新了這個紀錄並且讓所有的皇帝隻能仰望——有多少皇帝真的能坐滿四十年龍椅?

正因為明朝皇帝多出混賬,所以堂堂大明朝到了張居正說話管用的時候,其實已經搖搖欲墜。現在曆史學界依然有著“明亡於萬曆”的說法,並且得到大多數曆史學家的認可。而張居正所進行的改革實際是挽救明朝命運的關鍵一步。

在他的努力之下,吏治開始清明,官員們在考成法的鞭策之下至少來說不敢懈怠,幾次興修水利讓農業也有了發展,丈量土地是為了解決明朝中後期那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一條鞭法給政府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同樣也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而他較為開明的對外政策,也使明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無休無止的紛爭得到緩解,國家開始積蓄力量。

可正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在剛剛看到一些成績的時候,他死了,年僅57歲,死於一種叫做痔瘡的疾病。而在他之前的幾任首輔,嚴嵩活到了85歲,徐階活到了80歲,李春芒活了74歲。這不得不說是曆史開的一個大玩笑。拋開曆史的真實不談,如果張居正能夠再活十年,那麼明朝的曆史走向會是什麼樣的呢?

那麼首先,萬曆皇帝就不可能再做出曆史上那麼多荒唐的事。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張居正在世的時候,萬曆皇帝即便是內心中有再多的不滿,有再多的怨恨,他沒有膽量在張居正麵前發威,甚至到了最後,萬曆皇帝至多也隻是鬧鬧小別扭,就好比孩童想要得到大人注意一樣。張居正過世的時候,萬曆皇帝也就二十來歲,如果張居正多活十年,那麼萬曆皇帝也就過了最叛逆的青春期,而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穩重的中年男子,他或許依然會對張居正有所怨恨,但是相信此時的萬曆皇帝應該明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對於一個皇帝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樣的假設之中,他也許不會成為朱元璋那樣的工作狂,甚至於也很難比得上後世子孫朱由檢的勤政,但他絕對不可能再四十餘年不上朝,哪怕是坐在朝堂上打瞌睡聽著張居正發號施令,他也得必須坐在那兒。原因很簡單,因為張居正還活著。

同樣是因為張居正還活著,徐階留給他的豐厚政治遺產使得朝堂之內幾乎不可能存在反對他的聲音,那麼對於政治改革的反對聲音會被輕易地消滅在萌芽狀態——那些已經經過曆史檢驗、證明了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也會繼續施行下去。

會不會還有萬曆三大征伐呢?這個問題推理起來變量太多太複雜,似乎無法得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姑且算還是會出現。因為政治的逐漸開明,以及國家經濟的不斷改善,明朝不可能會因為這三次大的戰役而耗盡最後一絲元氣,使得國庫空虛百姓怨聲載道。當這個前提不存在的時候,後金的崛起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條件——明朝的衰弱。

這樣發展下去就會跟曆史完全不一樣,畢竟就算後世的農民大起義同樣爆發,沒有了兩線作戰之憂的明朝軍隊會迅速地將起義軍擊潰,而不是任其發展成為覆滅整個天下的勢力。也許明朝還是滅亡,但沒有了這兩個火燒眉毛的敵人之後,至少還能再多支撐一百年——而一百年之後的事,誰又能知道呢?畢竟那個時候工業革命都已經開始了,雖然明朝人落後了那麼一點點,但憑借無與倫比的基礎與資源,迎頭趕上並不是一件難事——最先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自然是占有優勢,但這種優勢並不可能無限度的保留下去。

再後麵的事情已經很難用現有的曆史去做出合情合理的推論,畢竟南美洲的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就能在美國引起一場大風暴,而龐大的明朝如果投入到資本主義的發展當中,所能引起的巨大變數會讓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感到絕望。

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

明朝的政治體製是處於一種“皇權、相權”你上我下,你進我退的奇妙糾纏當中。這種二元製的模式已經非常符合君主立憲的概念——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已經是君主立憲製度的雛形。而眾所周知,君主立憲製對限製皇帝的權力、發揮國家的潛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明朝的首輔都擁有很大的權限——哪怕隻是紙麵上的,但畢竟是國家、官員、人民都接受與認可的一種法定製度。

所以當夏言—徐階—張居正這樣一脈相承下來的文官集團日漸強大並且組織完善的時候,除非是天賦絕佳的皇帝,否則已經很難將權力再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而張居正再活十年的最大意義就是能夠給自己培養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使這個文官集團以及整個集團對皇帝的約束能夠持續進行下去——隻要這種約束存在,作為老一輩領軍人物的張居正就不可能再受到曆史上那種瘋狂的反攻倒算。自然而然的,他的製度與思想也會十年二十年這麼不斷被執行下去,為虛弱的明帝國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從而使其不會在即將到來的大時代當中掉隊。